金秋十月,风景优美。国庆假期,我再次来到了黄山脚下的徽州区唐模景区,每次来唐模,总有新意涌心头,这次更让我感到徽州区发展旅游产业,力度非同一般。让我这等所谓“见多识广”的旅游新闻报道之人,欣喜不已。
秋高气爽的徽州大地,蓝蓝的天空,飘逸着朵朵白云。白云下山峦叠翠,溪水潺潺,笔直平坦的沥青公路,两旁的农舍整齐划一,粉墙黛瓦中透露出徽派建筑的主调色彩。田野中稻谷金黄,田岸上青草摇曳,田园风光在这里尽显优雅,美妙。
走进唐模景区,更让我亲切之感顿生。陪同我的朋友胡清泉原任徽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徽州区房管局局长。他是一位纯正的徽州人,对徽文化的研究特别认真,撰写了多篇介绍徽文化的文章,并且引用一切机会极力推荐徽州文化的历史,我也算是被他列入推荐中的一位上海媒体朋友,这次也是他与徽州区旅委刘主任共同商量后,乘着国庆佳期,特地邀请我来观光度假的。唐模景区,胡清泉已经把我领进了有两次,这一次算是最直接的,因为他不但全程陪同,还把唐模景区的一名资深导游方晓姑娘也请过来为我担任全程讲解员。
据由胡清泉亲自拟写的唐模景区资料介绍,唐模创建于唐末,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是以水口园林,徽派建筑与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古朴村落旅游景区,素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美誉,并以“唐代古树之茂,中街流水之雅,水口园林之美,书法碑刻之深,十桥九貌之盛,同胞翰林之最”而闻名遐迩。胡清泉告诉我,古时的唐模人在选择居住地营造民居时,非常讲究完善生存空间,规划布局整体村落方面,独创人文并举、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堪称皖南古村落之典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美楷模。随我到徽州度假的小孙子也兴趣盎然地询问导游小方,唐模之名是如何得来的?小芳摸着我的孙子头顶,笑着回答,古代唐模人注重将文化和自然融合在民居的建造中,创造了独具匠心的徽派建筑群落。依水而居,远离山丘,自成体系,布局精湛。你看,唐模古村落四周都是一片空地,远处山丘又隐约可见。非常有利于避风防灾,一方水土又养育一方人,唐模人优雅的生活在这里已有上千年。因此,如今皖南优秀的徽派古建筑,大多是按唐模的模式建造的。唐朝的样板,历史悠久。孙子高兴地说,哦,唐模原来这样得名的。他似乎看得更认真了。我听了更明白,一座优秀的古建筑,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也许是一本悠久厚重的教科书面对孩子们的历史知识叠加,受益匪浅,这就是开发旅游产业的最为实际的文化果实。
唐模景区最能吸引人的是一条水街。这条不足千米的水街,是徽州古人在生存发展中,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一大见证。水街是人为开挖,宽约五米左右,水从远处的山脉中由西向东流入。导游小方说:古人在选址造村时,发现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但是缺乏沟渠泄流山上下来的洪水,而水是人们生存之源,开挖一条沿村而过的沟溪十分必要。于是,古人在村里族长的带领下,历时多年开渠引水,并在中间建造了多道堤坝,让水一层一层地由上而下,逐级泻下,形成了如今“暴雨泄洪,气势磅礴;平时流水,平缓温柔”的特色景观。
沿水而建的民居,有平常人家的小屋,也有大户人家的豪宅。据了解,在这条长约千米的水街两旁,共有古民居多达300多栋,称得上三进三间有亭心、厢房边房连长廊的豪宅就多达100多座,这些尽管内建布局各不相同,外建格调却基本统一。屋顶修马头墙,屋角有飞檐,门厅有翘角。壮观耐看,气势非凡,景象万千。而来到水街特建的古长廊,名为高阳桥,是唐模水街十桥中的立桥。这座用檀紫木建造的木桥,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在清末乾隆,嘉庆年间先后重修过。高阳桥建在水街中间段的转弯角,面朝西侧,开有四扇观景窗,古时为路人过溪休息之用,现为游客取景拍照最佳地。站在高阳桥上,从木窗中远望群山苍翠,近看溪水流淌,水街美景尽收眼底。尤为夕阳西下之时,水街边上的人家,摆出桌子椅凳,端上饭菜米酒,依溪而坐,依水而饮,其悠闲的情景,让我们这些大城市来的“觅静人”羡慕万分。那一排已显古迹的美人靠更让我们要坐在上面享受一番。听着溪水流,坐在美人靠,水街昔日的繁荣浮现在眼前,今日的悠静,独辟蹊径。
徽州区旅游委员会主任刘斌斌说:唐模水街的特点是石板大道夹溪而行,店铺民居面水而立。平桥相同、长廊覆盖,与闹市迥异,有古韵长存。各幢建筑文化厚实,历史久远,实属城里游客闹中取静,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据说,唐模景区现已有四星级的度假村,徽派建筑的家庭旅馆,老作坊一条街和酒吧,饭店等旅游设施。徽州区纪委正在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之成为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居民休闲养生的首选之地。
走出唐模,回望水街,我终于发出一种奢望,要当一名虔诚的徽州旅游推广者,把更多的上海市民吸引到这“水印清韵满街秀”的唐模景区,充实余生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