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如火如荼举办的首届市民文化节,成为申城市民精神文化的一道大餐。9月5日开幕的第三届浦东文化艺术节,246场重点项目、278场特色活动、124场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轮番登场,社会力量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浦东新区用342万元文化基金,撬动了5257万元社会投资,给市民带来一场家门口的艺术文化盛宴。
本报讯 运用社会力量办文化,是市民文化节的创举,上海公共文化的崭新尝试。浦东新区作为执申城群众文化牛耳的“领头羊”,市民文化活动历来以创新和敢于突破著称,去年该区举办的艺术节,整合“两区合一”优势,“高雅与普及齐飞,异域共本土一色”,多姿多彩,既接轨国际、又充满本土特色的各种文化项目,在吸引浦东市民广泛参与并留下难忘印象的同时,在申城掀起阵阵涟漪,激发沪上群众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创意的热潮。
今年浦东新区借助社会力量,运用地区新崛起的艺术地标,举办吸引全市市民向往参与的活动,包括“亚洲精品馆藏展”、“馆藏红色经典艺术展”高水平展览;举办国内首届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兴办10个嘉年华活动日,8场高雅艺术演出、非洲艺术展、“浪漫滨江音乐秀”等,一系列大手笔项目,证明区域文化发展繁荣,借用社会组织和力量,兴办贴近市民、贴近生活和文化实际的活动,展现出来的巨大活力,一定能推动区域文化朝着更高目标,迈出惠民利民的更大步伐。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是全面展示上海群众文化成果,展现广大市民文化风采的平台,以全市20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场地,在重点文化广场、公共绿地和部分商业中心,设立室外活动场地;在社区、学校、厂区、园区、营区和机关、楼宇7个区域,广泛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市民参与;作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一个文化创举,贯通全年春夏秋冬、覆盖全市各个层面,目的是让广大市民共享公共文化建设成果,从目前举办的进程和态势来看,这个预期的目的已经实现,而且有许多新的创造。
市民文化社会办,借用社会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提升活动品质和品味,可以说是首届市民文化节的一个突出亮点。浦东新区用342万元文化基金,汇聚5257万元社会投资,启示市民文化节在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效能时,还极大地培育了新的社会力量,打通优质文化资源参与进来的渠道,催生了新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激情,打破原先一直是政府一家主导和包办的机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创举,也为沪上各区县举办多样式的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竞赛评比,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以及吸引社会资金、设施、人才,文化资源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全新路径和方法。
国际文化大都市,应有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景观,和国际全面接轨的体制机制。而新社会力量参与办文化,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体制和机制的突破,打破原先文化由政府主导的做法,在文化活动和项目的发动和组织中,融入了思想理念和实际操作上的创新举措,可以说是超越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首届市民文化节特别强调办节思路的创新,实质就是转变政府在文化节中扮演的角色。浦东新区的做法,让人们欣喜地看到,政府虽然主导着文化节,但并没有去包办,而是承担了动员、规划、服务方面的工作,发动全社会各类组织积极参与,甚至采取购买竞标的方式,回应了十八大提出的政府职能转变,政社分开、责权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目标,而吸引区域内和上海甚至全国的社会组织参与,成为今年市民文化节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和显著的亮点。这种做法和思路转变,在推动和培养但社会组织更好建设发展的同时,会催生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其中,贡献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文化智慧。
浦东新区迈出坚实的这一步,期盼各区县应及时跟上,都来施展身手,创新路径和方法,寻求体制机制突破,在探索和整合中,共同创造市民文化生活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