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言论观点·公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9月2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社会化服务暴露新问题待解
  □李松

  社会化服务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部分农区,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大量涌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难以与之适应,暴露出两个新问题: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不少农业大户农技、农机、市场信息服务等都需“自操自办”,甚至不得不“大包大揽”,增加了种地负担;另一方面,不少服务内容无法满足农民种地新需求,成为农业社会化发展新的“短板”。

  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 

  大户患上“大包大揽症” 

  在一些传统农区,农业大户不断涌现,但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产品营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使不少种粮大户不得不“自操自办”,甚至患上“大包大揽症”。 

  “种地一年利润也就几十万元,如果专业组织能提供低成本服务,何必下血本买这么多农机?”谈到自己花70多万元买30多台农机种地的事,重庆彭水县联合乡种粮大户何世素话语中透着无奈,“要提高种粮效率,关键靠机械化,但县里农机合作社规模太小,花钱也买不来服务。” 

  社会化服务发展跟不上需求,导致农业大户不得不“大包大揽”。彭水县农委主任罗远江介绍,彭水县耕地面积超过70万亩,2012年种粮大户增长到118户,县里只有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具15台。“10家大户才能平分一台农机,能搞出啥服务?”罗远江说。 

  即便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的河南农区,不少农业经营大户也面临类似难题。河南息县彭店乡农民柳学友流转了3000多亩地种高粱,他说:“高粱种植对播种技术、农药施用有很高要求,但县里植保合作社人才很缺,雇工大多是55岁以上的闲散劳力,很多人不会使用农机具,药物配比、机械喷撒,掌握得也不精准,农药残留经常超标。”为解决高粱植保难题,柳学友不得不组织起20多人的植保劳务队,育苗、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归仓等每个环节都得自己来。 

  不少农业大户坦言,自己“包揽”农业社会化服务,花费不菲、成本高,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农业生产就是抢天时,有的大户农机具使用主要是在农忙时的两三个月,其他时候都是闲置的,天天风吹日晒,折旧得厉害,用不了三四年又要换新的。

  社会化服务“供需脱节”难满足职业农民新要求 

  与过去传统农民不同,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大量涌现,他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三方面新需求:一是种地规模从以前的十几亩提高到现在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对农业规模化生产配套要求高;二是新型农民种地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保障要求高;三是对农产品品牌营销、市场推广要求高。这些内容还是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 

  “咱庄户人以前一谈到社会化服务,首先想到的是统一机耕、机收,统一施肥、植保。”安徽界首市光武镇农民齐岗说,现在情况不同了:过去种地是几十亩,几台农机就搞定,在平原地区,有的大户种地动辄上千亩,机械化服务不是难题,粮食产量大了,晾晒烘干反而犯了愁,对这方面的服务需求就更迫切了。 

  从2011年以来,齐岗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一季要收130多万斤粮食。没有烘干设备,粮食就只能露天晾晒,占地需要上百亩。实在没地方晾晒了,就只能堆到公路上。齐岗说:“如果自己买烘干设备,动辄就要投入上百万元,如果市里有粮食烘干专业服务组织,就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公告
   第B08版:公告
农业社会化服务暴露新问题待解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须大力改善
关于2013年上海市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的公示
东方城乡报言论观点·公告B07农业社会化服务暴露新问题待解 2013-09-24 2 2013年09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