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全国各地频发的电梯事故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上海郊区的电梯使用情况如何?近日,笔者对金山区的电梯使用情况进行了一番走访。
石化街道滨海一村的锦华大楼建于20多年前,共18层,有两部电梯。据一位姓黎的保安介绍,为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两部电梯采用隔天轮换运行的方式使用。笔者从一楼乘坐到10楼,发现电梯有轻微的噪音,门打开时也伴随着颤抖。在随机采访中,几位居民表示都曾遇到过一两次电梯故障。笔者致电该电梯保养单位上海临安楼宇设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该电梯已使用了10多年,每个星期都会派人对电梯进行维护保养。
目前,金山区在用电梯数量共3000余台,分布在居民住宅小区、公共场所、工厂等。其中,1005台电梯分布在60余个居民小区内,由47家物业管理公司和38家电梯维修保养单位负责日常维护。
从统计情况看,近年来,金山区的电梯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以今年4月份为例,该区电梯数量就增加了257台。快速增加的电梯数加上一些老居民住宅中的“老龄电梯”,对监管部门如何确保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业内人士分析,造成电梯事故、故障的原因涉及多方面,“老龄”电梯或“带病”运行、维护保养不及时、不文明乘用电梯行为等都可能引发电梯安全事故。按照规范的管理方式,物业公司应与有资质的电梯维修保养单位签订合同,由维保单位负责每15日进行一次日常性保养以及急修等。物业公司每年应及时向电梯专业检测机构报检,对在用的电梯进行一次强制性年度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此外,物业公司还应配备一名持电梯管理员证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电梯管理。但这些规定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则取决于物业公司和维保企业的规范化操作。
每年,金山区监管部门都会对电梯维修保养企业进行现场检查评分,将评价较差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值得关注的是,从今年5月1日起,金山区所有的电梯逐步换上新的“电梯使用标志”,替换原来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并新增应急救援电话、二维码、制造单位等内容,实现电梯标志的信息化和社会化监督。居民可通过扫描电梯上的二维码,查询电梯的承载额、速度以及使用年限,了解电梯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