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文化体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8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高文化创意园区吸引力
  □王星云

  市统计局日前刚公布的“上海市民对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市民去文化创意园区游玩的不多,文化创意园区的“好玩”功能有待加强。

  目前,全市著名的8号桥、新天地、M50、1933老场坊、老码头等文化创意园区,去的大多是白领一族和圈内行业内人群。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仅35.2%的受访市民知晓上海有文化创意园区,总体上知晓率不高。多数市民没去过文化创意园区,显示申城文化园区影响力的缺失,吸引力的不足。比如调查发现过去一年里,76.4%的市民没去过创意园区,去过的只占23.6%,原因是30.8%的市民表示“没有时间”,27.4%表示“离家远、不方便”,15.6%表示“没有兴趣”,14.9%表示“不了解”,这和建设国际一流城市,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存有距离。

  文化创意园区是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上海已经命名了85家市级文化创意园区,还有100多家区级和行业类别的文化创意园区,这些园区主要由相关文化创意设计、咨询策划、经纪推广等方面的企业集聚构成。因此下功夫、花力气提高上海文化创意园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创新转型申城产业的一个重点课题。

  提供有力创意园区融合发展,融入市民生活的条件,沪上已有先例。田子坊、新天地、红坊等创意园区,已经迈出领先的一步。这些园区为什么会深入人心,形成效应?无非是园区本身贴近市民、经常举办贴近创新理念的活动、非常贴近旅游、休闲、参观者的需要和方便,有独特的理念、特殊的定位、创意的活动、别致的宣传传播。

  其他各种设计类、软件类、咨询类、演绎类的创意园区,应该能够转变观念,调整策略,顺应城市发展方向,通过举办各种贴近市民生活,安排求新求趣的创意活动,扩大创意园区的宣传传播,积极融合城市转型的大潮,增加园区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来达到聚集人气,培育吸引力、创造更好效益、繁荣产业发展的目的。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蕴涵的文化价值、个性特征和创意元素。文化创意园区恰恰能够提供这种愿望实现的可能性,要在市民和更大人群中营造这种理念,在创意园区里,可能寻觅市民盼望得到的物品,启发生活工作的灵感,寻求技术创新升级路径,开辟产品附加值的新去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城镇建设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广告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农”味十足,田间地头快乐健身
“草根明星”登台亮相 “拿手好戏”技惊四座
提高文化创意园区吸引力
《中国魔女严荷芝》亮相上海书展
新泾镇举办第二届老年桥牌赛
东方城乡报文化体育A07提高文化创意园区吸引力 2012-08-14 2 2012年08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