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陈堡镇被称为苏中番茄第一镇。绿松果蔬稻谷合作社今年种了100亩番茄,合作社社长姚长松说起试种的日本硬果番茄、美国粉王番茄,称5月份刚采摘完,效益非常好,可惜当时只种了10亩,准备10月份扩种到30亩。他说,国外的种子论粒卖,一粒就要2毛到5毛钱;国内的论克卖,一袋5克、3000粒左右,只要30元。但洋种子种出来的番茄果型好、品质好、抗病性好,产量也要比国内品种高20%,卖到市场上价格也高。“洋种子虽然贵,但与种植效益一比,就算不上什么了。”
洋种子种出来的蔬菜产量高、效益好,大量引进洋品种不是好事吗?赵亚夫说,所有的外国蔬菜种子,都是杂交一代种,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采用了“断代技术”,只能种一茬;自己留种再种时,就会出现严重退化。如果想继续种,就只能购买外国种子,“而定价权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的,供货权也在他们手里,问题就很严重了。”
这种局面,已引起农业一线许多有识之士的警觉。泰兴市新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刘根新介绍,全镇有1万亩蔬菜,镇里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工厂化育苗基地,成功推广果蔬种植新技术,有选择性地引进了荷兰西红柿、阿联酋牛角椒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大龙紫茄等9大类21个蔬菜新品种。“其中洋种子只占30%左右。4000亩茄子中,有1500亩是洋种子;2000亩西红柿中,有1000亩是洋种子,有荷兰明泽81号、欧盾等。”刘根新说,“洋种子好是好,但还是要搭配好,不能一哄而上都引进洋种子。高档品种多了,会形成滞销。再说,毕竟种子权在别人手里,哪天外国人要是继续提价,我们只能哑巴吃黄连。”
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羊杏平说,就目前我省蔬菜种植情况看,高档品种中,国外种子占60%;普通大规模种植的蔬菜品种中,国外种子占20%。改变国产蔬菜倚重洋种子格局的惟一途径,是在育种技术上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只有实现自主研发上的突破,才能有力地与外企对抗。
赵亚夫认为,抗衡洋种子,可以效仿日本的做法,优化本土传统品种。“日本爱知县有个传统果蔬品种保护委员会,专门收集本土种子,用现代育种方法加以优化。现在进入我国的日本蔬菜种子,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他说,现在不少人对本土优良品种很淡漠,不仅对本土的蔬菜种子,对粮食种子也是这样。“解放初,南京和镇江地区有一种名为‘江西晚’的稻米品种,老辈人说口感特别好,由于产量不高而停止种植。如果以现代栽培方式,也许可以大幅提高产量的。因此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寻找这种水稻品种,跑了很多地方,就是不见踪影。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本土蔬菜种子,那么,‘江西晚’这样的遗憾迟早会重现。”
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