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营造就业环境
贴心打造服务措施促就业
“协会联动抓带动”是吉林省舒兰市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中的一大创举。他们以返乡创业协会为龙头,横向发展牧业、商业、劳务经济、蜂业等协会和合作社,纵向向基层延伸,在各乡镇街分别组建了返乡创业分会,实现协会纵横发展全覆盖,促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由政府扶持向自谋发展格局的转变。目前,舒兰市返乡创业协会已在全市设立分会21个,会员达到786人。通过协会的协调和带动,目前舒兰市己有137名在外务工农民工实现了返乡创业。
舒兰市七里乡珠琦村农民朱玉宝在外打工拼搏近6年,在舒兰市返乡创业协会的帮助下,于2008年回到家乡创办了舒兰市宝吉牧业有限公司,目前年出栏育肥牛6500头,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就业,带动近百户养牛户年出栏育肥牛10000头以上。
吉林省集安市采取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动态信息档案、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用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等措施,帮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去年以来,已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贷款1088万元,扶持237人成功创业,带动1012人实现就业。
截至2011年末,吉林省共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115个,其中当年新建29个,直接扶持创业1506人,带动就业2.5万人。在就业困难群体创业市场建设方面,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建成就业困难群体创业市场20个,直接扶持创业3000余人,带动就业1.23万人。
吉林省人社厅厅长骆德春介绍说,2011年,吉林省已有24个部门参与并牵头组织实施43项活动,共带动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就业28万人。几年来,吉林省先后制定出台创业就业扶持政策20余个,各地、各部门也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2011年,全省共有112.9万人享受各项就业补贴政策。
●农民创业面临多方面问题
一是农村创业人才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农村各类人才综合素质整体较低,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类型单一。近年来,农民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性不高,对于通过技能技术培训后外出务工或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导致农民工素质普遍不高。
二是农村创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农村创业人才总量仍然十分有限,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创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村创业人才数量较少。
三是培训工作不足。农村创业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由于人员分散,培训专业的设置难以适应需要,只停留在对种植、养殖等带有共性专业的培训上,培训教师普遍反映授课难度大,培训效果不明显。当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是政府热,农民冷。
四是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和创业扶持经费不足。尤其是针对产业发展改良和产业升级培训需要试验示范的项目经费,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扶持措施。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用人才政策缺少相应优惠政策,缺乏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和开发等专项资金投入渠道,用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五是人才保障制度制订、生存环境营造方面措施不到位。现行的农村创业人才使用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等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激励性,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在环境上,“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尚不浓厚,吸引、留住人才建功立业和调动人才积极性的社会人文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不足。
六是服务功能不够健全。现有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没能与农村人才市场有效连通,无法实现由市场来配置农村实用人才,不能对其合理流动提供必要的服务。政府的有效作用发挥不够,尤其在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扶持农村经济合作化组织、保障农村实用人才权益等方面还不到位。
齐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