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相对节约了长三角和周边地区出行的时间成本,免去消费者途中停顿的麻烦,还将有助于打造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区域经济专家徐长乐分析,“同时,上升到经济高度,这客观上将进一步利于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人才、资源、管理等要素的流通,并最终有助于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过,统计发现,有关部门虽初衷不错,但还面临一个问题:目前使用ETC系统消费者的总体比例不高。这或是有关部门下一步需要“攻坚”的难点。
ETC建设加快。所谓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是指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通过车载设备实现车辆识别、信息写入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IC卡或银行账户上扣除相应资金。使用该系统最大的好处是,在车窗上安装感应卡并预存费用,低速驶过收费站时不用人工缴费,也无须停车。数据显示,该收费系统每车收费耗时不到两秒,其收费通道的通行能力是人工收费通道的5到10倍。
正因为存在这些优点,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一些城市开始引入ETC,放在道路交通特别拥堵的地段。2007年前后,浙江、江苏和上海三省市正式启动了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工作。随后,泛长三角的安徽和江西和属于海西经济区的福建也陆续加入。与此同时,自2007年以来,全国不少城市都在“扩容”ETC系统。
实现互联互通。不仅是加快网络布点的步伐,各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也在逐渐实现。“这是一种趋势,也可算作是智能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徐长乐分析,“而且,这算是和‘国际惯例’进行接轨。”公开资料显示,以日本为例,该国已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高速公路收费站点开通了ETC系统,收费站点总数超过2000个,用户数量达到4000万辆。
“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实行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政策,也是好事。”徐长乐分析,这是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细化之一,“过去,苏浙沪收费站各自收费标准不一样,使用ETC系统的一卡通性质也不相同,难以统一,同时,验卡、收费等都使行车效率大打折扣。现在统一认证收费,在情理之中。”
专家认为,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降低了员工、设备、设施等管理成本,减少了不少中间环节,提高长三角区域间的交通效率,也可让物流运输和个人、公司的旅游成本降低。
事实上,此前为了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就曾提出过“3小时都市圈”这个说法。互联互通实现后,不仅将打造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还可能实现整个泛长三角地区都市圈的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