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国际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度的农村建设与发展概况
  印度的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印度也做过很多计划,效果不是太好。但是作为一个典型国家,其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还是能够给我国的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和教训。

  ●农村建设起步较晚

  印度的农村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日本和韩国都要晚。从印度总体经济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逐步从危机中走向复苏。1981年到1991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是5.7%,要高于前十年的增长速度。从印度重大政策出台的情况来看,1980年后出台了大量关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措施,比如1978年首次提出将农业发展作为重点,1980年又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计划,同年又提出新的农村发展规划,进一步实施了反贫困的计划。

  在农业建设初期,印度政府面临着比韩国和日本更复杂的问题。第一是农村的贫困问题十分严重。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加之严格的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存在大量的无地农民。农村合作社也是有农村中的富人阶级所掌握,农民从中受益很少。关于乡村发展计划的财政拨款数量也比较有限,全国贫困率非常高。1981年,印度人口的48.4%,大约3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其中有2.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与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有99%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数量相对很少,国家对于城市居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措施也是比较充分的。第二是就业状况在恶化。印度人口增长特别快,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而中国由于近二十年来积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经处于稳定状态,效果十分显著。印度为了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发展而重视发展重工业也使得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出现的先进的现代工业与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状况。印度的工业部门主要是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征,吸纳劳动力十分有限,又受到种姓制度的影响,很多农村劳动力都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之中。第三是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印度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发展为主的战略产生了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发展的不协调,地区之间的差别很大。实行“绿色革命”的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的生产力水平很高,农民的收入和粮食产量也比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则相对较低。

  ●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印度的农村建设和发展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是实施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大力发展农村工业。通过发展农村小工业,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并减少贫困人口。1980年7月份,政府宣布了一项工业政策,即在原有工业基础上优先发展农村地区工业来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向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提供优惠来加强农业的工业基础,增强农业与相关工业部门的有机联系,通过城乡公平分配体系来促进工农联合等。

  二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于土地整治、水利建设、公路修建等方面。

  三是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发展山区、部落和干旱地区的专门发展规划,此外面向落后地区制定了小农生活条件改善计划。印度很多小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四是发展农业生产和扩大农民就业。印度对于粮食安全十分关注,在60年代进行“绿色革命”,70年代进行“白色革命”,80年代又开始“蓝色革命”。绿色革命主要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目标,解决印度人口的吃饭问题。白色革命是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协助之下,提高奶牛的成活率和产量。印度牛奶消费的平均水平非常高,人均达到40余升,而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只有印度的1/4左右。蓝色革命是指通过发展鱼虾的养殖技术来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在扩大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民就业方面,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比如建立小农发展机构提供农业贷款。

  五是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印度整体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是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还是不错的。1992年印度政府修订了国家教育政策,这个政策规定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教育体制,农民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此消除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印度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对于教育投资的比例也很高,达到了GDP总量的6%。印度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建立农村医疗体系,为贫困农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在2001年国家卫生政策中,印度政府提出要减少城乡卫生医疗条件的差距,尤其要提高种姓、部落等弱势群体的医疗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关于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印度政府也正在做出努力,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和用电等方面困难。

  ●政府发挥的主要作用

  与会专家指出,要想实质性节水,仅凭热情不行,还需要科学方法。

  印度政府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计划,虽然各项政策的内容和资金来源不同,但是目标都比较一致,就是重点扶持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业工人、佃农、小农等弱势群体。这样的政策瞄准的不是整体的综合发展,而是特定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比如全国农村就业计划是由中央政府发起和组织的,目的是为贫农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和就业环境。

  第二是政府对于农村建设的投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向农业投资。根据不同的情况,各级政府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对于农村道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出资完成的。对于农民就业的改善,由中央政府出资80%,邦政府出资20%,而地区农业生产计划则是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均摊。这与欧盟的部分发展政策比较类似,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的资金主要是由欧共体总部的委员会来出,但当涉及到国家区域发展计划时,也是采取分摊的机制。根据印度的宪法规定,教育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的,而卫生是由邦政府负责,大多数的农村发展项目都是由邦政府来负责的,帮政府用于农村社会事务的开支占总开支的90%。

  第三是对农业采取扶持政策。印度的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是政府的干预和补贴水平是非常高的。印度对于农业保护采取的三个政策,一是最低保护价政策。中国在粮食价格机制改革之后,只是对水稻和小麦实行了保护价政策,但是印度的农产品保护价覆盖面非常广,保护品种达20种之多。二是对农业生产资料投入进行数量补贴。中国在2006年才开始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目标主要是保证粮食生产,使得农民的收入不至于因受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而下降。印度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以肥料、灌溉和电力为主,补贴数额较为固定,并且在长期内呈现上涨趋势。三是对农业信贷实施支持政策。印度对商业银行实施国有化,建立了地区农业银行,以金融机构的普及来带动农业信贷的发展。

  第四是改革土地结构。土地结构改革说起来容易,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将富人的土地分配给穷人,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印度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成效之一体现于贫困人口的减少。1999年印度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至2亿以下,但是总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例还是很高的。世界银行对全球贫困人口的分析中,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地区。之二是农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从农村的脱盲率来说,已经超过了城市。中国的政策长期以来都在向城市倾斜,城市居民有较好的就业和生活保障,而80年代至今,农民工进城打工却总是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诸多政策对农民工加以限制。而印度没有这样的政策取向,所以针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效果凸现的更好。之三是农村小工业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四是农村信息化发展比较迅速。印度是信息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印度的软件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之五是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食物安全得到较大改善。

  当然,印度的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就是严格的种姓制度使得部分农民缺少参加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印度独特的社会制度安排使得国民分为三六九等,农民即使努力也很难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贱民的生活更是艰难。第二是消除贫困的计划不能使农民彻底摆脱贫困,这与政府支持力度、农村发展基础和原有的贫困范围都有关系。中国现在的贫困人口数量为210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3%,但是很多人还处于贫困线的边缘,一旦政策实施力度不到位或者停止政府扶持,就很有可能再次返贫,这种现象在印度也是同样存在的。第三是农村生产发展也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过度放牧、高强度使用土地和农村小工业污染等,必然会降低农业发展的效果。   中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印度的农村建设与发展概况
肯尼亚
哥斯达黎加
比利时
美农业部预测美国大旱将推高明年食品价格
美国旱灾影响范围继续扩大
遗失声明
东方城乡报国际农业B08印度的农村建设与发展概况 2012-07-31 2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