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经费及内容“对上多、对下少”
“现在的农业科研条件应该说比以前好多了,但科研经费仍然没有稳定的支撑。”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说,“下乡需差旅费、参加会议要会费,找块实验地需承包费,连发表论文都要钱,没有经费什么科研也做不了。”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许艳丽以大豆害虫防治为例,算了一个小型科研课题的经费支出账:生物农药3000一4000元;两亩实验地的承包费1000元;往返试验四五趟,包括吃、住、交通费,两个人一共需5000元。“加上用工、种子、化肥、灌溉,一个试验点就得2万元。农业项目多是三五个点,需6万一10万元,一个项目要做三五年,需要30万到50万元。”
如果争取不到项目,以上这些基本科研工作几乎无法开展。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大都是通过项目下发的。拿到项目的专家和团队就能搞科研,拿不到项目的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农业科研项目怎么得到?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忠堂说,农业科研项目近似于支持人负责制,大项目多集中在北京等地的专家手里。科研项目主持人召集权威专家组成核心团队,并设计子项目。再把相应子项目分包给相关专家,但分包给谁,几乎就是主持人说了算。为了拿到项目,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就会托关系、递材料,出现目前农业科研人员“千军万马跑项目”的现象。
“由于科研经费归项目所有,所进行的农业科研只能围绕着项目展开,而不是解决农业生产一线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农业科技创新脱离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矫江说,很多农业科研人员愿意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推广和农业知识培训,但没有起码的实验和科研经费,总不能让科研人员自己搭钱,只能拿到什么项目做什么研究,导致农业科研“对上多、对下少”。
●评价标准“唯论文”存在“一刀切”倾向
“现行评价机制逼着要写论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化榜谈起农业科研评价标准显得很无奈。他说,不管是高等学校还是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涨工资、晋职称都得看论文,一些科研人员过度追求数量,导致农业学术论文质量差。
以论文为标准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着“一刀切”倾向。陈化榜说,搞分子技术等前沿学科的专家能够通过努力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但应用性强的学科领域几乎无法做到。这就像轿车和拖拉机一样,一个载客,一个犁地,既不能比较哪个更舒适,也不能比较哪个耕作效果更好。
矫江介绍,国家级科研单位大多是针对全国的重大项目和高精尖方向攻关,而省级科研单位主要以服务本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和应用技术为主,在刊发高级刊物时就会受些影响。特别是以植保、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等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很难在一些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论文。
刘忠堂说:“技术推广方面的论文一般只能进入类似《大豆科技》这样的三级刊物,而大豆技术创新等一些相对精深的论文则刊发在《大豆科学》上,所以从事技术推广方面的专家就会‘吃亏’。”
“从事育种方面的研究更不容易发论文。”刘忠堂介绍,育种是方法学,也叫实用科学,通过多年的积累大家对方法的掌握已经差不多,很难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是能不能选出优良品种,选出的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大小。
“在高等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不一定是优秀的科技成果,农业科研应该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生产力发展为终极目标。”黑龙江省农科院有关专家介绍,有的老专家一辈子也没写过几篇文章,但在农业科研领域中的地位却不容置疑。 高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