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张水龙的名字,知道他是本报早期的资深通讯员,得知我要去采访他,报社几位年长的记者老师纷纷向我推荐:“水龙兄为学严谨求进,为官平易近人,为人质朴纯净,仿若当下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不可多得。”与张水龙面对面接近三个小时的采访,时间过得飞快,在春日暖暖的阳光下有幸聆听一位经历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是莫大的一件幸事。年轻的我从中读到了刻苦、隐忍、质朴和奋进的品格,读到了善良公益的慈善情怀,更读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一段有信仰的人生,即使面对挫折与困境,依然能够引吭高歌,照亮前路。
“土记者”从政
在张水龙的回忆录中,提及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把自己早期在上海各大报刊上发表的“豆腐块”集订成册,取名《岁月留影》用以铭记那段难忘的青葱岁月。他是地道的浦东南汇人,出生在这,在这里工作成长,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地小有名声的泥水匠,解放前还曾组建过“张家班”的施工队,在如今的周康地区以砌灶闻名,他的大舅还是新中国早期高级建筑工程师。然而张水龙并没有继承下父辈们的“手艺”,从学生时代他就喜欢写写弄弄,对读书和文字创作有浓厚的兴趣,1974年高中毕业时由于时代的原因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张水龙在谈及他后来在南汇多个乡镇担任镇长、党委书记及区农委主任,常年资助贫困学生的经历时都只是轻轻地一言带过,唯有提到读书这件事时显得郑重其事,给记者列举出了长长的书单和后来工作时的进修经历,甚至把每一张在职求学时获得文凭的“含金量”都介绍的清清楚楚。
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的张水龙心中的文学梦想并未泯灭,那时没有电视,广播中只有“样板戏”和“新闻联播”,他就尝试着把生产大队里的好人好事记录下来报到县广播站。至今他还记得他所发表的第一篇新闻作品《一根铁塔柄》说的是部队在“三秋”期间帮助农民翻地,一名战士把农民的铁塔柄折断了,部队执意要赔而农民坚决不要的暖心故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当兵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成了张水龙必然的选择,在部队的大熔炉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生、理想和信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1979年退伍回乡,被分配到了当时全国第一家“国集工农合资企业”上海友谊毛纺厂工作,从一名最基层的“小工”做起到后来的厂办秘书和共青团书记,张水龙如鱼得水。其间他在共青团上海市委主办的多份报纸、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还被推荐到了《青年报》的编辑部,做了4个月的实习记者,这段与新闻记者离得很近的工作经历令他快乐无比,他也曾坚信,自己终将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以此为业,伴随一生。此后他也确实被调往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然而由于这个年轻人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和机缘巧合之下,他被南汇县委调往了当时的周西乡(现康桥镇)担任党委委员,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
捐资助学初心未改
当时的浦东南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担任乡镇班子成员期间,张水龙在调研中多次看到很多优秀的孩子因为经济问题上不了学,回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他莫名感伤,开始了自己的“助学工程”。
1997年他开始资助周浦横桥村一名由外婆独自抚养的小女孩,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直到她完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张水龙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元给她;2001年在航头镇工作期间,镇政府与革命老区江西省于都县结对共建,在当地帮助筹建希望小学,张水龙不仅积极推进这项善举,还和其他党员干部一起结对帮扶资助当地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04年在万祥镇工作期间,他听说当地一个村里的女孩小燕已经拿到了沪上某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无奈准备放弃学业,张水龙主动提出全额承担小燕在校期间每年8000元的学杂费用,如今小燕毕业后成为上海新华医院的一名儿科护士,现已结婚生子。
就在前不久,张水龙曾经工作过的大团镇邵宅村村民小怡还在村党总支书记的陪同下来到他目前工作的周浦镇,送来了锦旗。小怡还亲自用毛笔书写了“捐资助学情深似海”的感谢信送到张伯伯的手中,并欣喜地告诉张伯伯,她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已在张江科技园一家国内知名企业找到了工作。张水龙对记者说,当初自己没能在最好的年纪上大学,现在就是见不得孩子因为贫困辍学,仅此而已。
家风传承善良自律
整个采访过程,张水龙对于自己事业高峰期的那段经历不愿多谈,即使是在记者请他为后辈提些建议时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只要懂得感恩,勇于承担,勤奋工作即可,而在工作经验与方法上,当今时代已赋予了不同的要求,“没什么好教给年轻人的了”。
在同事们眼中曾经在多个乡镇和委办担任“一把手”的张水龙为人谦和工作勤奋,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一位与张水龙共事多年的下属对记者说:“印象中张书记发大火,拍台子的事也是有的,就是在得知有干部为谋私利罔顾民生的情况时,对这样的干部张书记都坚决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一个30多年的“发小”丁培仁也曾资助一对姐妹圆了“大学梦”;他的儿子儿媳都热心参与公益,张水龙家庭也多次为大团镇、周浦镇的慈善基金会捐款,让他颇感欣慰,张水龙始终坚信,好家风的传承会让下一代受益终生。
临近退休的张水龙如今已了无牵挂,读书作文,悠然自得。他说,善是人的本能,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你在路上看到跌倒的老人总要伸手扶一下那样自然。言语中传递着的那种质朴与情怀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纯真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