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先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到贵州修文插队落户的上山下乡知青,从九十年代因工作需要离开贵州以后,他依然每年不远千里要远赴贵州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走亲访友,“上山下乡”这就是典型的知青的“乡愁”。同是知青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愁是这样诠释的:“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习近平总书记与贵州也同样有一份“乡愁”。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讲道:“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比如: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比如:贵阳的牛肉粉。”原来上世纪90年代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因分管农村和省农委工作到贵阳出席全国扶贫会议,会议期间在贵阳吃点心,吃了牛肉粉。十分好吃,再想吃,由于没有时间,没吃成。乡愁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把乡愁描述得淋漓尽致。知青上山下乡,短的几年,长的十几、二十年。农村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备受艰难的磨砺,留下了水乳交融般的乡情和乡亲,留下了改变农村面貌的欣喜和顽强成长的苦涩。知青上山下乡的农村,成了知青的第二故乡。成了知青挥之不去的乡愁。诗人席慕蓉这样抒发《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知青的乡愁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返城开始,就不断掀起成群结队返回下乡农村探访的热潮。
一
叶辛先生新作长篇小说《古今海龙囤》就是描述了知青的乡愁这个社会热点,铺展出一幕知青坎坷跌宕,悲欢离合的现代活剧,延伸出贵州大地几百年的土司文化。
上海知青黄山松的乡愁是从拿出30多万元作品拍卖所得,捐给曾经插队落户的贵州碧沙湾乡,建造一座石桥开始的。名义上,黄山松讲是纪念上山下乡女知青齐雁雁,因一次山洪爆发溺死在碧沙河里,所以,他要为碧沙湾乡亲们做一件好事,防止齐雁雁的惨剧的再次发生。
其实,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件令他难以忘怀的爱情和亲情的故事。虽然,黄山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返回上海以后,凭着他的
才能在街道文化中心谋到了一份稳定的书画教员职业,以后也像返城知青一样娶妻生女儿。但是到了黄山松年过半百以后,妻子的病逝,女儿出国,充裕的时间使他的内心更加怀念30多年前的人与事,激发了他内心的乡愁。
叶辛先生写知青,往往把知青写得活灵活现,原因不仅仅是他本人是知青,亲身经历知青的生活遭遇。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叶辛写知青,善于把知青放在政治的嬗变,时代的变化中来描写。
1968年12月毛泽东同志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从1969年开始,引发了全国一千七百多万名中学生,部分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并且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逐步背离了上山下乡教育知识青年,解决知识青年在城镇就业难的初衷。黄山松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
黄山松由于有书画特长,到了贵州山区碧沙湾因为能画毛主席像而成了享受特殊公分补贴待遇的宠儿,也成为了政治上可靠的象征。“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出身于“地、富、反、坏、右”家庭的成员成为“专政”对象。黄山松因此被生产队长指派“监督”“匪属”杨文德和他的女儿杨新一劳动。共同的劳动生活,使黄山松发现了杨文德“农活做得精,做得认真,心地并不坏”而打破政治上的偏见。当1974年贵州遭遇一场旱灾,杨文德父女因不能享受普通农户的救济粮,面临断炊的绝境时,黄山松把自己的口粮一袋苞谷米送给他们救了他们的命,黄山松赢得了杨文德的信任,他要把祖传的一个青花瓷瓶送给黄山松。黄山松也赢得了因出身“匪属”而备受社会歧视的“大龄姑娘”杨新一的爱情。在这个年代,政治上的“宠儿”与“黑五类匪属”的爱情,注定是要夭折的。果然,当黄山松与杨新一的爱情被发现以后,黄山松被撤销了上大学,当工农兵学员,进美术系深造的机会。不得不以顶替父母退休工作的名义回到上海,最终因有书画特长被安置到街道中心当了教员。杨新一命运就惨了,她被迫嫁给了“三线工厂”因公残疾职工秦来林,因秦丧失生育能力,他们只得领养了一个小孩秦建。
三十多年后,世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山松因为画毛主席像,作品拍得30多万款项,他捐给了上山下乡的贵州碧沙湾乡建石桥,再次回到贵州第二故乡,了却自己的“乡愁”,寻找恋人杨新一和她家的祖传宝贝。杨新一嫁给“88工厂”的秦来林,领养了儿子秦建,得到工厂领导和职工的关怀照顾,秦来林过世后,杨新一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办起了联锁企业“一心羊肉粉馆”,在遵义市开出总店,成为市里有名的女企业家。
知青是“空前绝后”的一代,他们的命中注定要拥有第二故乡,拥有难以忘怀的乡愁。同时,历史又给了他们绝大数人幸福的晚年和美好的结局。
二
知青的乡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古今海龙囤》围绕黄山松的乡愁,分成现代、明代、当代三个时代来展开人物线索。
杨文德送给黄山松一只祖传的青花瓷瓶,牵出了一段贵州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事件——“平播战争”。“明代”这一章,从杨文德向黄山松讲述自己的祖先杨应龙,铺展出“平播战争”的历史故事。我国历史上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就产生了中央政府对边远地方统治权的问题。唐朝贞观年间,汉朝时名为牂牁的地方改为播州。唐乾符初,南诏攻陷播州,太原守杨端应募率兵收复播州。由于,杨端在播州广施仁政,笼络当地氏族大姓,稳定了政治局面。因此,杨氏在播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明朝洪武四年平定了四川,第二年,元朝任命的播州土司官宣慰使杨播的后代杨铿,率众归明,上缴元朝所赐金牌、银印、铜章。明朝皇帝任命杨铿为播州宣慰使司,规定其辖区为安抚司两个:一个是“草塘”,一个是“黄平”;长官司六个: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长官司统领有七大姓:田、张、袁、卢、谭、罗、吴。明代播州土司历杨铿、杨升、杨纲、杨辉、杨爱、杨斌、杨相、杨烈及杨应龙。从唐朝杨端为土司官起家,传至杨应龙已是二十九代了。从元朝开始中央政府在播州设土司以来,播州杨家世袭历代土司官,都是恪尽职守完成中央政府要求完成的“朝贡纳赋”等义务。组织当地少数民族为主的武装部队“土兵”,维护地方安定,有时还参加中央政府统一组织的军事行动。播州杨氏土司到明朝万历年时已世袭七百余年,杨氏与中央政府关系一直比较融洽。如杨铿内附明朝后派其弟杨錡进京朝贡,明王朝给予的待遇是“赐衣币”,满载朝廷的赏赐而归,皆大欢喜。按规定土司朝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进京朝贡,一次杨升贺万寿节的朝贡延后了,明朝礼部向皇帝建议减少杨升的一半赏赐,宣帝知道后下旨:“以道远,勿夺其赐”。中国疆土辽阔,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重视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并且都十分注意因地制宜,尽量发挥当地政治力量加以行政管理,世袭制的土司制度,管理作用还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土司制度的弊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其落后的一面。土司利用其世袭地位经济上不断成为称霸一方土豪劣绅,政治上也相应谋求独立,发展地方武装力量“土兵”,用武力维护地方利益。“平播战争”的发生,起因于杨应龙凭借自身土司地位和“土兵”武力,用霸道手段压制手下的“五司七姓”。一方面是明朝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方文化教育和管治的日益深入,行政权力日益透明化;另一方面是播州土司杨应龙在地方上一手遮天的霸道作为,残暴对待“五司七姓”。如:“十七年所部何恩,朱世臣等及张时照上飞文告龙反”;如:“杨应龙以杀人立威,少有睚眦,辄诛戮之,所诛伤无数,州人不堪其苦,所属五司七姓及张氏家族奏诉之”。杨应龙一路加害,追杀上告他的五司七姓,造成五司七姓流离失所,“七姓奏诉以来,恐杨囚加害,远徒川贵”。当时的播州属四川地方管辖,杨应龙带儿子杨可栋到四川重庆官衙陈述,把杨可栋留在重庆质押,没曾想,杨可栋死在重庆官衙中。这一事件,使杨应龙决定破釜沉舟,向中央政权挑战。杨应龙首先搞掉辖区里的仇人,南下攻破余庆,屠城。劫掠大阡,都坝,焚烧草塘安抚司,都匀,兴隆各卫所,屠杀重安长官司一家。万历二十五年,杨应龙在扫除播州境内的隐患后,进攻重庆。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备极残酷。杨应龙公然与中央政权对抗,并且血洗綦江之后。使明朝政府终于在刚结束抗击日本援朝战争,财政尚未恢复元气的情况下,任命李化龙为总督,节制川、湖、贵各路兵马,兵分八路征讨播州土司杨应龙,平播战争爆发了。平播战争平定了杨应龙叛乱。明朝政府就此改变了播州的土司制度,改土为流,成为明朝政府对边远地区统治政策重大改变的一个标志。
《古今海龙囤》以平播战争为基本历史背景,描写了杨应龙在最后灭亡的前夜,把幼子杨奉禄通过奶妈穆学花,在海龙囤后山悬崖峭壁用吊绳送出战场,保留了杨家的一条血脉。杨文德就是杨奉禄这一条血脉留下的子孙,杨新一是杨文德的女儿,黄山松与土司后代杨新一在特殊年代的爱情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段爱情在知青黄山松的心里却抹上了此生难以忘怀的乡愁。
三
《古今海龙囤》第一章现代,第二章明代是写黄山松乡愁的起源和背景,那么第三章当代部分写出了知青黄山松乡愁的圆满结局。
一千多万知青演绎了不知多少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无数真实的爱情故事证实了知青一代主流是具有正直、善良、真诚、纯洁的一代。黄山松和杨新一的最终圆满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黄山松与杨新一在患难之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是纯洁无瑕,刻骨铭心的。当在特殊年代两人遭遇棒打鸳鸯各奔东西以后,生活的奔波暂时让两个恋人分隔天涯。但是黄山松在农村的两件东西,左右了他和杨新一的命运。一件是黄山松的在农村画毛主席像的绘画技能,绘画让他与杨新一相识,绘画让他在返城后谋到稳定职业,最后画毛主席像让他得到一笔巨款,能为农村捐一座桥,得于见到杨新一,重结连理。杨新一自始至终把黄山松给她画的画像珍藏在身边,放在自己的家中,成为爱情的信物,也终于修成正果。
另一件是《古今海龙囤》一开始描写引起黄山松震惊的拍卖会上,一只拍出天价的青花釉里红水梅瓷瓶。从青花瓷瓶牵出了黄山松与杨家的瓜葛,牵出了黄山松与杨新一的再次相逢。读者可能会设问,黄山松一开始带着寻找青花瓷瓶这个功利性目的,才来找杨新一的,黄山松的人格是否太低俗。仔细阅读《古今海龙囤》,其实小说已经预埋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黄山松在离开碧沙湾乡的时候,他已经在队长的谈话中知道杨新一被迫嫁人了。所以,黄山松在人格上已不能把追寻杨新一的爱情作为自己的返乡目的。小说最后对青花瓷瓶的归宿,是重新结合的杨新一和黄山松与即将修建的海龙囤博物馆在商讨把青花釉里红水梅瓷瓶作为镇馆之宝的事宜。知青黄山松难以忘怀的乡愁,最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