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言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怎么做
陈晓华农业部副部长
  今年的一号文件把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很有针对性。实际上,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明确下来。今年把供给侧的改革提出来,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安排,这是从全局出发,也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无论从理念来讲还是从实际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事不是简单的去说,中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供给侧改革,我们拿这个“大帽子”来套农业,不是的,供给侧改革完全符合农业的需求,农业也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这几年调结构,蔬菜、水果发展特别快,我非常担心,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扩张下去,会有问题,因为从量上来看已经多了。

  ■我们说进口,简单用进口的数量来说我们自己的下降了,这是不科学的。它实际上是贸易的比较关系,是价格的竞争关系,并不是我们的产出达不到。

  ■要把转方式和调结构结合起来,如果不解决农业的效益、农业的质量、农业的竞争力、农业的可持续问题,结构改革和过去的改革就会走到相同的路子上。

  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年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业的发展、粮食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带有周期性,另一方面也带有结构性。从农业的情况来看,结构性的矛盾是更突出一点。所以,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我觉得农业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农产品的供给如何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要满足需要。而这种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地变化。应该说,从总量上,我们已经成功地解决了。但是从结构上来看,有的产品还产不出需,比如大豆,从市场需求来看,大豆进口占65%-70%;有的品种又相对过剩,相对过剩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有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的问题,总之,像玉米这样的产品,现在从市场需求来看是多了点,库存是高了点。在高企的粮食库存当中,玉米占的比重比较高。

  从其他品种来看,也或多或少存在结构性的问题,不仅是量的问题,结构的问题,还有品质的问题。现在社会发展中,品质问题已经被摆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这几年调结构,蔬菜、水果发展特别快,我非常担心,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扩张下去,会有问题,从量上来看已经多了。从总量上,肉类不要超过3%,蔬菜和菜篮子产品也不要超过3%,超过3%就会出现价格下来。这个问题很突出,不是体现在我们消费者上,是体现在我们生产者上,我们忙活半年,老百姓挣不了钱,农民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最后收入大跌,蔬菜烂在地里,水果烂在果园里,谁都心疼。习总书记讲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这就是问题。

  二是农产品的供给如何有效来提升农业的生产经营效果或者收益。我们现在已经和国际的市场融为一体了,由于我们在入关的时候有承诺,相应的保护手段在一体化的背景下能守住原有底线就不错了,还想往前跨一步,不现实。由于我们资源条件、产业体系和发达的农业强国比还有差距,我们的产品还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有些人算过账,2010年以来,国内小麦的现货价比国际的现货价高出了一千元左右,玉米、稻谷也是,所以我不太赞同用依存度来说,过去的依存度和现在的依存度完全是两码事,不能这样说。依存度是什么概念?你没有这个能力就满足不了需求。而我们不是在量上的需求,所以我们说进口,简单用进口的数量来说我们自己的下降了,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我们的生产能力在。它实际上是贸易的比较关系,是价格的竞争关系,并不是我们的产出数量达不到。现在对依存度的概念要有新的理解。在这个方面,我们输就输在效益上,这个问题不解决了,就难以维持了。所以,农业的问题又直接和农民的问题关联着,小农的生计怎么办?所以这些问题不改革不行。

  三是农产品的供给如何有效缓解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再不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再不走循环和可持续的道路,那是要出问题的,所以必须把资源和环境这个问题解决好。

  所以在这些问题上,要把它解决好,我认为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药。这些事不是简单的去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确定的供给侧改革,我们拿这个大帽子来套农业,不是的,供给侧改革完全符合农业的需求。农业也必须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农业的实际出发

  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与工业等其他领域相同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农业的特殊性在于农业的产业性质和其他产业有很大的不同。工业生产基本不受资源环境的影响,生产的周期也不一样;不仅可以立足国内,还可以利用国际产能的合作来解决。但是,农业就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农业受自然的影响,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周期比较长,而且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方面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高,所以改革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总书记就讲了,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我觉得这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讲到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是五句话,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成本、补短板,就农业的特点而言,不能简单地一一对应,必须从农业的实际出发,解决农业面临的问题。

  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过去的农业结构改革、结构调整也不完全一样。首先,这次改革需求的导向更突出。我们过去的改革、过去的结构性调整,虽然也有围绕需求来展开,但总的讲,一些产品总量不足的问题更多一些,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对农业品质的要求、对农业多功能的要求还没有提到日程上。也可以说,当时的改革主要是量上调多调少的问题。这次的改革,不仅是要调结构,更重点是转方式。要把转方式和调结构结合起来,如果不解决农业的效益、农业的质量、农业的竞争力、农业的可持续,结构改革和过去的改革就走到过去的路子上,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把农业做大做强,就不可能真正走上总书记所要求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路上。

  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问题,还有制度的创新。

  因此,我们认识和把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第一,我们讲现代农业三大支撑,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金融体系,要从农业自身发展规律来判断。第二,和过去的结构调整不一样,它还面临着转方式的问题。第三,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的重合,同时也包括自主创新。当然,我们要意识到,供给侧改革也不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部,它有它特殊的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重点和着力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怎么做呢?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去库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做了安排和部署,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来加快消化与运营,重点是运营。现在农产品的加工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例是2.2:1,欧美是1:3以上,我们现在是农产品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但不是一个加工大国,在这方面潜力非常大。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来消化掉一部分东西,这是我们要做的,特别是主产区。我前段时间到湖北,特别是在市县这一级,农产品的加工业已经不是三分天下,有的是半壁江山了,之所以GDP还保持8%以上,和它的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所以,按照中央的要求,农业部正在抓紧研究草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文件。

  二是降成本。这一点对农业来讲尤为重要,要通过规模经营的发展,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普遍推行,通过接肥、接药、接种技术的实施把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下来,不仅物资成本要降,地价也要降。现在租地价格高得吓人,我理解,土地租赁价格每亩超过500、600,肯定不会用来种粮食;如果租地价格超过一千,只能搞设施农业;如果再高,设施农业也不行,就极有可能严重地非粮化、非农化……如果我们的土地流转政策最后导致的是生产能力的下降,这个政策就失败了。改革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是不赞同简单地靠地去发财的,还是要把老百姓引导到发展产业上来,这才是本,不能让他去当市民阶层,而是允许他有这份财产的收入,但是政策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发展生产,这是根本。

  三是统管理。一方面农业增产设施要加强,要大规模的开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抓紧一些紧缺产品的生产。农业部现在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玉米主要是怎样把量控制住,更好适应市场的要求;奶主要是提高品质,提高质量;大豆主要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三个品种,实际上路数、套数、解决方向是一样的,大豆最根本的是要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拿出一个好的品种来;解决奶业问题关键是需要管理创新,形成一整套的监管制度和流程;玉米是解决政策的问题,把政策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从而减少玉米种植。

  四是调结构。种植业很明确,就是怎样把玉米的量降下去;畜牧业重点是要把南方水网地区的养殖密度减下来;渔业方面,无库区要压下来,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适应人们对高品质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五是促融合。这主要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务院专门发了一个出台意见,我们要很好地贯彻。结构性调整,我要特别讲到乡村旅游的问题,现在城里堵得一塌糊涂,空气污染严重,希望到环境好的地方转转和看看,把农村搞好,把乡村治理好,把特色产业发展好,自然而然这个产业就形成了。

  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几点要通过政策做好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一点不是简单的说,就是让市场在结构性中,发挥决定主体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市场的能力是强大的;二是做好政策引导。要设计一套政策,引导人们,特别是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自觉地往那走,你没有一套政策,不给他利益,是干不成的。三是要坚持主体引领。要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组织的引领作用,因为它们比市场和农民更重要,通过他们的行为,来带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言论观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沪郊经济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社会民生
   第A07版:科教文卫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公告
   第B08版:公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怎么做
再造“新乡贤”文化
“乡村游”呼唤“文明游”
东方城乡报言论观点A0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怎么做 2016-04-12 2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