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袁隆平院士指出,“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世界领先的,尤其是第四期、第五期超级稻,不仅产量高、米质好,而且再生能力强,高秆抗倒。近几年国内种植面积减少,但稻米总产量不减反升,超级稻挑了重担,出口会有很大优势”。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水稻种植面积1.60亿公顷,其中热带气候区种植面积超过1.14亿公顷,占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的71.4%以上。世界主要水稻种植分布在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东南亚的越南、缅甸、印尼和菲律宾。其中,尤其以中国和印度的种植面积大,2015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3030万公顷,印度为4300万公顷。
然而,除中国以外,主要水稻种植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比例都非常小。2015年,中国杂交水稻占比41.4%,而印度仅为5.7%,世界第三大水稻种植国印度尼西亚仅占1%,缅甸、越南、斯里兰卡等国都低于10%。但市场潜力巨大,从历史发展来看,杂交水稻海外种植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处于快速放量期,主要水稻种植国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
以印度为例,1995年至2003年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比一直徘徊于1%左右,2003年以后急剧增长,2003至2013年间逐年上涨,截至2015年逼近6%。据估算,2015年印度杂交水稻种子市场规模约为1.2亿美元,预计2020年的市场规模达3亿美元。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认为,“中国的水稻玉米等主要种子已实现自主,中国民族种业公司粗具规模,应该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加速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去步伐。”
●杂交水稻国际化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面临国际种业巨头的垄断,市场竞争力不强。以Bayer为例,Bayer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印尼等主要水稻种植国都建有育种研发中心、育种站和种子生产基地,能够快速打入当地杂交水稻市场,几乎垄断当地95%以上的市场。而中国种业境外研发中心投入大,利用水平有限;且东南亚各国教育水平低,若想从当地招聘高水平育种人员,薪酬竞争力远不如国际巨头,需大量从国内选派;再次,我国种子的生产运输成本高,因为国外研发中心利用率低及缺乏种子生产基地,销售的种子几乎都需要从国内运输过去。
二是中国的杂交水稻在热带地区推广技术不成熟。第一表现是稳产性差、平均产量优势低,国内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在热带水稻生态区适应性偏差,加上当地种植管理水平低,产量因此不稳定;第二是热带地区对种子的病虫害、耐逆境抗性要求高。因为热带地区各种病虫害高于国内,如白叶枯病、东格鲁病、稻飞虱、稻叶蝉等,尤其是在雨季,病虫害尤其突出,国内的杂交水稻完全没有优势。而且热带气候要求水稻具有多穗、灌浆快、脱水快等特性,国内杂交水稻在这些方面没有优势。
三是当地政府设置贸易壁垒,对种子进口设立严格的条件,市场准入困难重重。
刘邓
日前从海南陵水县举行的2016中国南繁论坛上了解到,世界主要水稻种植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比一直较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杂交水稻大型种业基地——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和中国种业公司正积极探索杂交水稻国际化推广之路。“一带一路”和澜湄合作国家战略为杂交水稻“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机遇,但仍面临国际种业巨头垄断、热带地区推广技术不成熟、市场准入壁垒这三大挑战。专家建议,通过建立境外育种站探索育种“本土化”,获得市场准入;与国外企业合资或参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利用好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热带特性,培育出适合热带市场推广的优质、多抗、广适、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