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施玲 记者 忻才康
弃商创业 种植灵芝
今年57岁的施志家,是港西镇北双村人,他原本是嘉仕玖公司的副总,经商是他的理念。2011年的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云南等地的野生灵芝价格高,销路不错。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瞬间闪过:自己也可以尝试种植灵芝。感觉到其中潜在的巨大商机,他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向公司请辞回了家。
刚开始,施志家在自己4亩地里搭建了8只大棚,着手试种灵芝。由于技术不到位,数次的试验,均告失败。然而,他没有放弃,觉得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再坚持一下,最终一定会成功的。几经周折,在亲戚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灵芝培植技术的乡土专家——原东风农场菌种厂的朱培荣。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施志家诚恳虚心地求教和发展灵芝种植的决心感动了朱培荣,最后收他为“关门弟子”。在朱培荣手把手地指导下,施志家掌握了人工培植灵芝的技术。
锲而不舍 试验成功
施志家深知,仅仅学会种植灵芝的技术还远远不够的,制作菌种是关键。刚开始,施志家都是从山东买来菌种后再种植灵芝。他心想,要把灵芝产业做大,必须自己制作菌种。制作菌种是个复杂的技术活。灵芝品种的种性与制种技术决定着灵芝菌种质量的好坏。种性决定菌种的遗传性,不同菌棒在相同的制种技术及培养条件下,其产量和质量也会有很大差别的。种性决定后,菌种培养的好坏取决于制种技术。同时,菌种制作要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要求。制作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湿度、温度、消毒、灭菌等等。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菌种制作就会失败。
2012年,施志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菌种制作的要领。菌种制作成功后,他把菌棒种植到大棚,但是好几天过去了都没有动静。施志家觉得自己在选材、嫁接灵芝菌丝体的培育方法上可能有问题,便立刻请教师父。在师父的指导下,他重新试验。后来他惊奇地发现,原先埋在大棚里的16根椴木的4根一共长出7朵灵芝。但长出的灵芝如同昙花一现,没几天就死掉了。“这说明菌丝体在培育过程出了问题。”施志家肯定地说。他一边请教师父,一边上网查找灵芝种植的相关信息。然后再次试验,最终,椴木上都长出了灵芝。“成功啦!”施志家乐坏了。他告诉记者:“看到灵芝都能正常生长,我很激动。在此之前,屡试屡败,等了很久也盼不到灵芝长出,其间也沮丧过,但我坚信只要坚持,定会成功!”
规模种植 持续发展
施志家在自家的4亩地来种植灵芝。第二年3月,长出了灵芝。6月,第一批灵芝有了收成,获得8万多元的利润。这是他种植灵芝后淘到的第一桶金。同年10月底,第二批灵芝为他带来了5万多元的收入。
看到施志家的成功,周边的父老乡亲纷纷向他取经问道。施志家一想,索性成立合作社,借助大家的力量发展灵芝种植。2013年5月,施志家和15名社员成立了上海嘉灵合作社。合作社面积50亩,种植8.4万余株灵芝,注册资金50万元。
合作社成立后,面积扩大了,施志家比以前更忙了。他告诉记者,种大棚灵芝比种庄稼要费事的多,每年从阴历2月开始,就着手配料,然后装袋、蒸锅灭菌、接种等几十道工序,还得每天查看灵芝的生长情况、通风情况等,大约六个月后,灵芝长大成熟。
问起合作社今后的发展方向,施志家笑着说,发展灵芝盆景是关键。根据他的了解,人们对家居空间环境越来越重视,灵芝盆景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灵芝盆景以其独特经典的艺术造型和深邃的艺术内涵,已在花卉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如今成为点缀高档办公室、宾馆酒店、家庭居室的首选,灵芝盆景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同时还是人们馈赠、收藏的佳品。对种植者来说,其利润空间大。由此,他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做大做强灵芝产业。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