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文化体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青年拥抱文学经典
□王洪
  鲁迅的《故事新编·奔月》、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郁达夫的《沉沦》、吴强的《红日》、钱锺书的《围城》、柔石的《二月》……日前,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大赛从《海上文学百家文库》选取了包括以上作品在内的25部经典文学名著,启动“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面向25岁以下青年征求独立书评。

  大赛推出的25部文学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记录了整个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烙印,作者大多在上海工作、创作和生活过。25部作品,串起海派文化的延续脉络,堪称沪上文学的高度浓缩,在当下快餐化、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大赛用文学经典拉近青年与经典的心理距离,激励年轻人读经典、品名著,用当代视野谈感想、写评论,无疑是推动青年阅读思考、提升年轻人艺术感受鉴赏力的一种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历经磨难而不衰落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重温文学经典既是一种温故知新的态度,也是提振文学名著作用的社会动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经典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包含着过去时代各流派文学大师观察社会、运用自身文学修养积淀,描写不同年代的精品佳作;文学经典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社会存在和命运存在,具有穿越时空的内涵和力量,所以非常值得当代青年人去认真学习、仔细揣摩。现在不少年轻人只读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不知道文学巨匠鲁迅、茅盾、郁达夫作品的大有人在。联想到书展上文学经典著作寂寞、网络作家作品轰动的现状,更有必要倡导青年人去品读文学经典,增加自己的阅读视野,用经典的力量去提升自身、丰富阅历。

  笔者以为,作为弘扬文学经典作用和涉及上海这座城市的渊源联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文学大师对海派文化的创作及贡献,从作品中知晓申城的过往今昔,激发年轻人知我上海、爱我上海的情感,还应通过更大层面发动,动员学校、社区、楼宇中的广大青年共同参与,同时组织经典作品诵读会、户外公益广告宣传、文学大师和文学经典介绍等多种方式,扩大影响力,推介文学经典的品鉴传播,增强申城文化艺术的巨大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专题报道
   第A05版:专题报道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市第八届农运会门球比赛在闵行举行
安亭收藏家获嘉定区特别贡献奖
全民参加健身在这里蔚然成风
浦东宣桥镇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相约瑞华果园 品享茶艺情缘
让更多青年拥抱文学经典
东方城乡报文化体育A07让更多青年拥抱文学经典 2015-09-22 2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