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自治沙龙” 开辟社区治理新路
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是一个“大熔炉”式的社区,2600多户居民,6000多名常住人口。这里有上世纪60年代的老小区,有80年代的公房,也有90年代建造的高层。塘东居民区由两个自然小区组建形成,3个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物业服务,由于自然小区互相紧挨,在小区出现安全隐患、综合管理难问题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因此,2011年6月,万添杰创新“四方联动,助人自助”自治工作法,策划成立了塘桥社区第一家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会“连接”,小区业委会“自治”的业委会自治沙龙,为社区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内涵和外延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沙龙”大胆尝试,敢于突破自治难题。2014年,塘东多层内的物业公司贴出了物业费涨价公告,这一决定并没有通过召开业主大会的法定程序,大部分业主完全不知情,“沙龙”接到业主反映后,对涨价一事在600多户业主中征询、法规研究、交流沟通,在业主们的支持下,物业公司将已收的费用全部退还。诸如依靠此类“沙龙”自治工作方式,从2011年到2014年,解决居民重大急难愁问题120余起。如今,业委会自治沙龙已在塘桥社区遍地开花,自治沙龙成为辖区各小区自治建设的“大舞台”。
旧改动迁敢为先 “72家房客”无“钉户”
塘东小区有72户人家住的是塘桥地区范围内唯一的二级以下旧里,没有卫生设备,每逢下大雨,路面上就积水,造成居民无法正常生活,小区邻里矛盾不断,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特别强烈。万添杰作为人大代表,在新区五届人大会议召开期间,他主动联络新区建交委,反映峨山路420弄地块动迁置换问题,在和街道的共同努力下,“72家房客”有了旧改动迁置换的机会,但前提是必须实现五个100%:即征询同意率、方案征询同意率、房屋评估率、意向签约率、搬场率都要求达到100%。要走就全走,只要有一家不同意不签约,那72户是一户也无法走。
得知消息的万添杰既高兴又紧张,因为72户人家是捆绑在一起的,不能有一家“钉子户”,要实现5个100%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万添杰从协议置换开始的那天起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日日夜夜在72户人家中了解情况。连日的奔波,使他意识到群众工作要靠群众来做,之后,他连夜约请了十多户小区居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动员动迁居民自发成立动迁居民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确定重点居民工作名单,努力打消动迁居民等、靠、要等消极观望心态,引导居民早日签约。在街道和区建交委、信访办、法院、拆管中心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最终达成5个100%的动迁目标,“72家房客”没有一个做“钉子户”。
锐意改革寻突破 群众利益记心间
万添杰倡导居委干部“无椅化”工作模式。他说,开展群众工作是居委干部的看家本领,不能坐等居民上门反映诉求,要走进社区,把自己摆进去,将群众问题刨出来。只有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尽其所能答疑解惑,才能在第一时间做好息诉维稳工作。
2009年,万添杰刚进塘东居委不久,正赶上新区和街道为小区4幢高层进行综合整新配套工程。有一户居民不肯配合施工队将空调外机移机,说急了他干脆坐在了空调机上,扬言谁动就和谁拼命,万添杰闻讯赶来,了解了他的思想症结后,万添杰亲自和施工人员制定移机方案,并全程参与空调移位,直到调试正常才离开,使这户居民心悦诚服。
无论做什么事,万添杰总是冲在最前面。有一次,万添杰带领社区干部正在巡查小区,突然听到一名志愿者前来报称附近一名老人被车撞倒,头部受伤血流不止,老人的腿脚也被轿车卡住了。万添杰二话没说,赶紧跑到居委会拿起急救包赶到现场,用三角纱布对老人进行包扎,用橡皮筋将小腿失血处扎住,进行收缩止血。伤者的老爱人听闻后赶到现场,见此情景几乎瘫倒。万添杰见情况严重,在120救护车还未赶到的情况下,立刻架起老人拦住出租车送往医院,到了医院,他排队、挂号、清创、拍片并安抚家属,使伤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车祸事故的双方也在小万深入细致的工作后得到了妥善的处理。万添杰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他说:“居民的事情没有小事,即使居民很晚打电话过来,我也会和他们认真的谈,这是居民对我的信任。”
文/摄 通讯员 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