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粮化”“非农化”的现象凸显出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决策偏好对粮食生产的重要影响。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家庭农场在未来粮食生产中的地位被普遍看好并寄予厚望,这一厚望的背后有何现实依据呢?我们不妨看看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69个已在工商注册并经当地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其中粮食种植为主的52个,经济作物为主的17个)。
海盐县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截至2013年底,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年均总产量达20万吨,晚稻单产平均达579公斤;有种粮大户271家,已注册家庭农场2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0家,农业龙头企业56家;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2.43万亩,其中流向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的比重约为70%,生产粮食7.62万吨,占全县粮食生产总量的37.8%。
与传统小农户相比,家庭农场具有“两高两低”的特征,并具有规范化、土地适度规模化的发展理性。“两高”即农场主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88.41%;农场平均资产水平较高,平均总资产为82.74万元。“两低”即农场主平均年龄较低,为45.13岁;长期雇工参与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以夫妻二人加短期雇工为主要形式。同时,家庭农场理想的土地规模平均为597.16亩,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以及典型案例访谈中“当前家庭农场经营600亩左右较合理”的意见一致。同样,25%的农场主认为不扩大土地规模的原因是“土地规模已足够大”。这两个结果表明,家庭农场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于经营规模的适度性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和把握。此外,签订正式土地流转合同的农场高达95.38%,体现了家庭农场规范发展的特征。
这里的家庭农场具有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偏好。据调查,来自粮食生产的收入占全部农场收入的平均值为66.92%,中位数为70%,表明粮食生产已成为家庭农场收入的重要来源。家庭农场大多选择种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资本要素限制。种植经济作物对资金的投入要求高于粮食作物,前者农场的资产规模显著高于后者,同时,前者对发展资金需求平均为65万元,远高于所有被调查农场平均资金需求45万元。对大部分家庭农场来说,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其种植行为“非粮化”的资本要素限制,同时也降低了“资本冲动”的可能。
二是土地要素限制。经济作物类家庭农场对土地的质量、平整度、地理位置等要求比粮食作物高,同时由于前期温室大棚、灌溉等基础设施投入大,需要加强流转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导致土地流转价格和难度也更高。
三是人力资源要素限制。经济作物类家庭农场主对技术、劳动力的要求都远高于粮食类的家庭农场。典型案例访谈显示,他们通常需要雇佣长期的技术和销售人员进行管理,季节性用工量大,人工成本几乎占到所有成本支出的一半左右。
此外,政府惠农、种粮补贴政策对调动家庭农场的种粮积极性效果显著,农场主对粮价上涨、补贴稳定或增加很有信心。目前,各级政府补贴已经占到家庭农场纯收入的40-60%。农场主明确表示,因为有国家补贴,他们很愿意种粮,而且会继续种粮食。80%的人认为如果种粮补贴增加,将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用家庭农场经营者自己的话来说:现在种粮食不用那么操心,从育秧到烘干都有机械,销路也不愁,没多大风险。
总的来看,在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鼓舞下,从种粮大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家庭农场种粮积极性高、种粮偏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解决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扶持壮大成为今后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同时,家庭农场在登记注册和认定过程中实现了农户由自然人到法人的转变,出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断完善、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追求等原因,农场主将更加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质量安全的保障以及自身品牌的建设,从而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以及建立标准化的高效、绿色、环保粮食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