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万家:失独家庭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家庭群体,他们脆弱、孤独、失去家庭的温暖、老无所依,更主要是心无所依。他们害怕节日、害怕婚宴、喜庆的氛围,害怕触景生情,忆起心灵的痛楚。
@希望:失独家庭的出现,因为政府计划生育国策在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后遗症,政府在控制人口的同时,没有考虑到意外因素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的伤害和难以弥补的遗憾。随着失独家庭的与日俱增,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举措,给失独家庭群体带去温暖。
【编者观点】
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太,按常理来说,应该是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为何这位盛老太却还在通过手术,不顾艰辛地来养育下一代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独生女儿离世,让原本幸福之家成为失去了“灵魂”的孤独之家。两位老人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难以承受孤独无依的凄凉,只有希望通过培育下一代来弥补心灵的伤痛,寻找新的寄托。
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如何安放失独者的晚年,是一个公共性社会命题——尽管盛海琳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演示了生命重生的极限可能,但试问又能有几人有勇气去效仿她的选择?高龄产子之可畏,不仅在于生育困难,更在于养育艰苦。盛海琳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之后,为了替女儿们攒下成长费用,不得不从孩子满100天开始,就四处奔波挣钱。这生与养的双重艰难,即便能由高龄的盛海琳夫妇一肩担起,但作为极个别案例,注定无法在数百万失独家庭复制他们用极大勇气和付出重新赢得的家庭温暖与幸福。
失独者每个国家都会有,但在我国之所以存在如此数量庞大的群体,不能不归因于国情国策而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几代独生子女家庭。由此而言,失独者的个体创伤也是为了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付出的家庭牺牲。在此意义上,抚慰失独家庭,令失独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与国家的整体责任。
随着失独家庭的问题凸显,也有不少地方开始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比如,陕西就从去年10月1日起,对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独家庭夫妇、农村居民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城镇居民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还将根据当地生活消费水平对失独家庭给予最高可达3万元的精神慰藉费和生活补助费。虽说物质与金钱无法完全弥补失独之痛,但让失独家庭感受到制度温暖,必然有助于其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是一项根本性的政策“利好”。这项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是计生政策的自我完善,将大大减少失独家庭的产生,也是对失独者的最好慰藉。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尽快落实这一政策,不让“高龄产妇”的纪录刷新,将是一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