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旧衣做公益、环保我做起”的公益活动现场获悉,本市正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这一专项回收措施,到明年,本市所有社区都将设置废旧衣物回收箱。(本报4月12日B1版)
夫人的老家在山东农村,她多年来保持着一个习惯,每逢年末便会整理出一大箱当年淘汰下来没法再穿的旧衣,打完包后寄往老家的中小学校,虽然所需快递费用可能远远超过了衣物本身的价值,但我们都觉得这样做比直接捐钱更有价值。
在上海不少家庭都有这样的困惑,家中的衣橱满满当当,可真正经常穿的却并不多,尤其是很多上了年纪的阿姨,明明知道某些衣物不可能再穿了可就是不舍得扔,理由无外乎衣物还很新或者压根没穿过,殊不知这些放在家里既占地方又碍眼的旧衣若能有一个完善通畅的回收渠道,便能真正变废为宝,成为另一些人所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了。
旧衣回收不容易,中间涉及分类、储藏、物流、甚至检疫、消毒、监督管理等多个环节,操作上有难度,但意义却很大。如今上海已在930多个社区设立了近千只旧衣回收箱,但距离全市15000个小区的全覆盖目标仍存较大差距。除了面上的覆盖,相关部门还应想方设法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广泛宣传旧衣的回收途径和用途,积极组织居民亲身参与其中。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慈善的精灵。”这是某公益组织的宣传口号,做好事是人的本能,更何况是举手之劳就能传递温暖的举动,社会缺乏的其实并不是爱心而是畅通的表达渠道,只有当类似“旧衣回收箱”这样的“爱心通道”不断建立之后,环保和公益才能从口号变为行动,从行动变成习惯,从而成为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