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由闵行区群艺馆创作排演的五幕上海方言“花系列”歌舞剧《花韵悠长》,最近经众多专家观看彩排后,好评如潮,被誉为是近年来群文创作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并由此被选定为本市4月27日举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群文活动的开幕大戏,从而改写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演出一直由专业剧团当家的历史。
《花韵悠长》是闵行区群艺馆多年来创作“花系列”的一个升级版。该剧以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新农村发展为主线,把申城本土民俗风情贯穿其中,呈现给观众的一个个感人情节,就是人们感同身受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市郊大地这些年来的变化发展。
闵行区群艺馆馆长全昌杰是《花韵悠长》沪语歌舞剧的总导演。10多年来,他坚持在群众文艺创作的园地上辛勤耕耘,先后编剧、导演了《花农嫁女》、《花缘》、《花样年华》、《荷畔飘香》、《花开灿烂》等5台“花系列”沪语歌舞剧作品,用集歌舞、戏剧为一体的新歌舞沪剧,提供市民百姓耳目一新的群文戏曲演出样式,填补了上海沪语歌舞剧的一个空白。5部“花系列”小戏,每一部戏,说的都是上海农村的变化,每一句台词,都紧贴当代农民的生活实际,每一个情节,都是源于市郊大地,在当地的梅陇镇、虹桥镇、莘庄镇和浦江镇可以找到生活的原型。虽说是资金投入很少的小制作,但是因其好看、好听、好玩,深受基层群众追捧。
取材于闵行区农村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真实故事———沪剧小戏《花缘》,通过戏与舞的载体,以一对爱好花卉的青年人的“花缘”,颂扬诚实守信的品德,展现齐心协力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全新景象。以“花”为题的沪语小戏,至今已经成功演出800余场,曾3次夺得文化部“群星奖”,成为上海群文创作的特色文化品牌,闵行区群艺馆也因此获中宣部、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从艺30余年的全昌杰,多年来发表、出版戏剧作品及论文达100余万字,在上海“十月剧展”中连续四届获得最佳创作奖项;2006年,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综艺部、闵行区文广局联合举办“花样年华———全昌杰优秀戏剧作品展演”,他被誉为是上海群文系统的领军人物。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沐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全昌杰的创作热情更高了。经过积极探索创新群众文化沪语方言的戏曲演出,化传统积淀为创新动力,他将自己多年来在全国、全市有影响力的5个“花系列”沪语歌舞剧,整编成为充满时尚元素、富有民族特色的大型上海方言花系列歌舞剧———《花韵悠长》。在表现手法上,《花韵悠长》还从采茶剧、沪剧等多剧种中汲取养分,充分挖掘传统艺术的金矿,综合花轿舞、花篮舞、花伞舞、荡湖花舞、荡湖船舞等诸多优美元素,大胆运用现代舞台美术效果和借鉴流行音乐曲调,以精彩的故事演绎打动观众产生共鸣,引起了各方关注。在彩排的舞台上,该剧成功地将当代流行音乐糅合进传统沪剧,以沪剧的旋律唱腔,现代的歌舞,紧凑的结构,亮丽的舞美,以及40多名演员的演出阵容,是融合现代元素的创新作品。
“发展市郊群众文化,基层文艺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全昌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说。闵行区群艺馆即将搬入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拥有小剧场、展厅、各种排练室、创作室、练功房等设施一流的新馆舍。以此作为新起点,全昌杰表示将努力用好现有新阵地,发挥全体文艺干部和创作人员的最大潜能,在保留原有品牌的同时,探索新的模式,培育新的项目,把特色群文活动做大、做强,全面展现闵行文化成果。同时,要组织美术、书法、摄影专题创作,开展基层巡展,拓展“金秋闵行”上海合唱节、踢踏舞比赛、金秋闵行社区文化节的辐射面和参与度,把群艺馆营造成为闵行的星艺剧场、汇艺展厅、彩艺学堂、众艺广场4大“市民园地”,以实现“月月有演出、周周有展示、天天有培训”的目标,使群艺馆真正成为闵行百姓的文化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