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红尘中确有太多的诱惑,身处其中很难不为所动;但同处尘世,也有坐怀不乱的。
有句话说得好:“每个人都是江湖中的一条鱼,而江湖里又总是布满了诱饵;与其埋怨诱饵太多,不如反省自己为什么会上钩?”
说江湖里的诱饵太多,此话一点不假。如今社会,倘能混上个一官半职的,谁手里不执掌着一些公权力?有办证发照的,有审批资金的,有发包招标的,有工程监理的,有提干晋升的……手里有权,人家就会找上门来,而空手找你办事的几乎没有。“诱饵”的确不少,刚开始也许还会“谢绝”,但几个来回后,还是会以各种方式“上钩”的,且见怪不怪,胃口越来越大。一些贪官通过钱权交易,成了百万甚至千万、亿万富翁。当然,有权人风光无限的同时,其风险指数也随之升高,“双规”乃至更严厉的处罚正等待着他们。在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岗位也是一种“高危职业”并不为过。
要做到不为“诱饵”所动,关键是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自觉挡住诱惑。有几种心理需要克服。一是吃亏心理。人家受人请托总是“捞”进不少,我不捞白不捞;再说,一个人“两袖清风”也解决不了中国的廉政问题。二是侥幸心理。身处“不捞也难”的位置上,有几个人不捞?又有几个人“东窗事发”?被处理的毕竟是少数,为什么一定会是我呢?在这种侥幸心理的作用下,一些人终于突破了底线。三是“量少不成问题”心理。几十上百万是贪官,数百上千万是巨贪,我拿几万的辛苦费、好处费,算不上什么问题吧?四是“礼尚往来不是问题”心理。有些人觉得,我为人家办事,人家给点好处费,完全是人之常情,根本算不上是什么行贿受贿,因此也就“笑纳”了。
现在贪官的人数、级别、金额都在“看涨”,说明反腐倡廉形势还相当严峻。这除了贪官自身的贪欲外,社会上“诱饵”太多(有些还可以说是体制机制造成的)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的情形,与传说中的那个年代已大为不同。仍沿用传说里选用管家的办法,显然已不合时宜。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常在河边走”的人尽量不湿鞋;同时,也要从体制机制上,尽量减少江湖里的“诱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陆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