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同轨
一段时间以来,连我自己都感到诧异,客居他乡的我,傍晚散步时,走着走着,总会情不自禁地走向老家的方向。虽说,我挚爱的父母早已离去,然而,那里还有我曾经朝夕相处的乡里乡亲,儿时一块读书玩耍、一起爬树游泳的伙伴,尤为重要的,老家是我走向诗和美丽远方起航的地方。因此,于我,不管身处何方,也无论走过多少春风秋雨,翻越过多少高山峻岭,老家的方向,永远是令我魂牵梦萦、终生瞩目的地方。
作为从老家走出去的游子,当我离开家门前那棵多少年来习惯了在树下乘凉的老槐树,走过村口那座随时都能背得出有多少级台阶的石拱桥,告别母亲每天在它怀抱里辛勤劳作的那片希望的田野,去到或在天涯或在海角某一个陌生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乃至后来多年的停留,甚至成为了与这个陌生城市同命运、共呼吸的一员,即便如此,老家的方向,老家的模样,甚至老家儿时伙伴的乳名,却依然在我心底铭记,清晰如昨,并一一叫响。
有人说,没有了父母的老家,我只是一个匆匆来去的过客。对于一个小家,此话固然不错,只是,却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即除了亲情,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还藏有一份几十年日积月累起来的已然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
即使老家已然没有了自家的亲人,但多少年了,每当我被对老家、对故乡的思念拉扯得不能自已时,依然会毅然丢下手头永远也忙不完的工作,挤时间回到老家,去到田埂上,看一看田园里那四季飘香的瓜果;抓一把沃土,深深地呼吸,闻一闻泥土的清香;听一听竹林里久未听见的春笋拔节的声响,以及鸟儿清晰悦耳的和鸣;与带有浓重乡土口音的婶婶、伯伯们,聊一聊这些年老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生的巨变……这些耳闻目睹,尤其是四邻乡亲们那些绘声绘色的乡音,抑或那些琐碎生活中的烟火气,甚至已是鲐背之年的老太太一声“侬饭吃过吗”的问候,看似单调乏味,但其中所蕴含的那种关切、惦记、友善和祝福却溢于言表,总是那么让我深感亲切和愉悦,听她千遍不厌倦,原先笼罩在心头的那份郁闷、那份愁绪会一扫而空,继而升起的,是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和明媚而温暖的阳光。
其实,对老家、对故乡的思恋和眷念,是人类天然具有的一种“心灵之约”。自古至今,无不如此。游子见到如霜的月光,就会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生长在江南的人,一见到淅淅沥沥的春雨,就会自然而然地“忽听春雨忆江南”;正在旅途中的亲人,不管夜已多深,也一定会想“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总之,老家,故乡,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也是人生中最为温馨的港湾,它既给了你远航时无尽的动力,也是在你疲惫时可以尽情倾诉的地方,让你的心灵得以抚慰和安放。在你对老家、对故乡无数次的回望中,你的了解越清晰,前行的路就会走得越加踏实和坚定。
面对老家的方向,我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