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超音
未来是年轻人讨论的话题,跟老人最好聊过去、谈当下。
未来可以是一个时刻,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或许是下一秒,或许是遥远的将来。
未来生动诱人,一路天照应、贵人助,顺风顺水,令人遐想。真实的未来是朦胧的,充满变数,难以把握,如不如愿谁都说不准。年轻人谈未来,因为站在始点上,大把时间许你探究尝试,可冒险,可重来,胸有大志,胸有成竹,越谈越神往。老年人虽不知终点有多远,总归已临近。与其谈未来,岂不戳神经。
“路漫漫其修远兮”,说这话时屈原已是老者。写下《离骚》的第二年屈原跃入了汨罗江,如果求索有望,我想他是不会轻生的。
未来支撑愿望,愿望充实未来。未来与愿望自然结合,时常结合。
一位叫赵慕鹤的老人75岁环游世界,87岁考上大学,98岁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研究生,100岁时其书画作品被大英图书馆选中,101岁时出版畅销书《悠游100年》。老人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么多愿望,只因在他的眼中,未来属于行进中的人,未来无限。
许多老人爱晒太阳,据说晒得过多反而会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而喜欢活动、坚持写作的人就会比较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写作者年龄越大笔越勤,视每一日都是未来,多高寿。
未来识人,悄悄给勤奋并有志向的人编排时间,对身处逆境依旧执着坚持的人更是倍加赏识。前文化部部长王蒙曾一口气在新疆待了整整十六年,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农村干部群众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上,学维吾尔文版的。他用维吾尔语背诵下了老三篇,背诵下了一大批毛主席语录。一次大声朗读《纪念白求恩》,房东老大娘甚至以为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几个外国朋友不解地问王蒙:十六年将会是怎样的空虚和痛苦?王蒙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在读维吾尔语博士后啊。”王蒙善于在逆境中学习,通过学习发展和壮大自己,正是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哪怕只是一日,一刻,甚至瞬间。未来一直眷顾自强不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