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同轨
在我老家的宅院背后,有一条名叫五灶港的小河,虽说水面只有10来米宽,但河水清澈,微波荡漾,一年四季,总是那样静静地流淌,默默见证着故乡的人间烟火、岁月沧桑。
清晨,薄雾像一层轻纱笼罩在河面上,远处的石桥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未干的写意水墨画。我站在岸边,静静地听着河水轻轻拍打石阶那熟悉的声响,我知道,那是小河对故乡的深情吟唱。
听爷爷说,很久很久以前,离我老家十几公里的地方就是浩瀚的大海。据史书记载,宋至和元年(1054年),故乡的父老乡亲为了利用海水“熬波煮盐”,由西向东,开挖了十五条整齐有序、以灶命名、用以引进海水、输运成品盐的河道,形成了发达的水上交通网络。近千年来,这十五条历经风霜雨雪的灶门港,不仅为盐运,更为当地的航运、通潮、灌溉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年,五灶港是其中最繁忙最热闹的一条灶门港,每天,运盐的船只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远处不时传来的纤夫那清亮高亢的号子声,唤醒了故乡的每一个黎明。习惯了早起的村姑们,挤在那石水桥宽阔的石板上,边蹲着浣洗衣物,边叽叽喳喳,笑谈着丰收的年景。有时候,人群中还会飘出一首婉转甜美的情歌,羞得姑娘们脸上飞起朵朵红霞。
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有趣而悠长。夏天的五灶港是孩子们最享受的乐园。我们光着脚丫,踩着温热的石板下河摸鱼。河水清澈见底,那种名叫“鸭舌头”的水草随波摇曳,小鱼穿梭其间。偶尔能摸到几只河蚌,便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篓。傍晚,放牛归来的孩童在河边嬉戏,惊起一群群白鹭。岸边的稻田里,蛙声阵阵,和着蝉鸣,奏响着夏日特有的乐章。
每到秋天,五灶港两岸绛红色的高粱穗子配着秧青色的高粱叶子,在秋阳下自顾自地陶醉。当晚霞归山,燥风轻拂,高粱在水中的倒影,美得无言。金黄色的稻穗在秋风中起伏,乡亲们忙着收割,也收获着丰收的喜悦,河面上飘荡着浓浓的稻香。夕阳西下,故乡家家户户次第升起的袅袅炊烟,像母亲的手,深情招引着远在异乡的游子。它倒映在平静的河面上,那份宁静,那份温馨,会储满你的心田。这样的诗情画意,常引来不少多愁善感的诗人,用手中多情的笔,在书卷上肆意风流。
如今,我又站在河边,看着那一座座熟悉的石桥,耳畔仿佛回响着当年纤夫那高亢嘹亮的号子声;桥脚上写有“通江达海”的那一幅幅楹联,字迹虽已斑驳,却依然清晰可见,透现着当年的气魄,诉说着往日的繁华。河水依旧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仿佛时光从未流逝。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五灶港,就这样昼夜不停地从我的故乡流过,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将所有的故事都藏在心底。而那些石桥,依然伫立,守望着这条承载着乡愁的河流,守望着我们共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