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浦江戏曲节暨“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又拉开了帷幕,今年已经是第九届。今年大赛由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和上海市民文化节闵行区指导委员会主办,各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单位支持,闵行区群众艺术馆承办。
□记者 康晓芳
筛选节目参与比赛
本次赛事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描绘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图景,以“聆听上海的声音”为主题,邀请广大市民群众参赛,共同唱响时代强音。
日前,浦东新区此项工作进入观众投票环节,如宣桥镇文化服务中心选送作品《挑山女人·十年光阴十年长》等。同时,在浦东的参赛选手中,比较突出的有,三林镇少儿组选手唐藩真,她每年都参加这个比赛,多次夺得少儿组最佳演唱奖。还有宣桥镇的施益龙和吴林芳,这两个选手是沪剧铁粉,也是浦东新区区级的沪剧非遗传承人。
据了解,浦东新区今年报名的节目共10个,从中选拔了6个代表浦东参加上海市比赛。
2022年第九届
上海浦江戏曲节主题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戏曲,提升市民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有关部门联合举办2022年第九届上海浦江戏曲节暨“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
本次赛事以“聆听上海的声音”为主题,通过为沪剧常用曲牌——《紫竹调》原创填词,聆听上海声音、唱响吴侬乡音,为中华戏曲带来潜在观众群体,进而从中培育出一部分“票友”,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
另悉,各区都在紧锣密鼓准备中。
链接:
沪剧起源于
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
资料显示,沪剧是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其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后有优秀剧目《罗汉钱》等。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滩的形式是两个男演员分扮一男一女两个角色,这称为对子戏。全班只有四五个人,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处演唱。后来,又发展成同场戏,角色通常有三个以上,有专门的伴奏人员,整个班社有八九个人,可以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并且已经有女演员了。戏班被称为支锥班,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早期戏班主要在乡间流动演出,后来又在上海的茶楼、街头演出。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
辛亥革命前后,沪剧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妆。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30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