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棋杆村,2016年被列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列。不负盛名,棋杆村古今变迁,折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沉甸甸的乡愁,也蕴含着奔向乡村振兴、小康生活的力量。
□通讯员 汪正刚 记者 康晓芳
2018年,笔者在亲戚的带领下,去川沙新镇黄楼社区棋杆村(原属黄楼镇),去考证一下杜浦庙和杜浦亭。1978年,横沔至周浦公路(当时称军民公路)筑成;之前,1961年,先筑川沙至黄楼公路通公交为川黄线;1985年,川黄公路延长至横沔通公交,称川横线;后川沙至周浦通公交,称川周线,与沪南公路相交于上南路。当时,川周线黄楼西第一站称“杜甫亭”,很多人有点奇怪,难道杜甫到此一游而建了“杜甫亭”;还是有人敬仰杜甫而建了“杜甫亭”。
华家建了“杜浦庙”
当然,也听部分前辈和朋友说那站牌是错的,说宋代有“杜浦,淞南之大浦也!”笔者从1990年版《川沙县志》看到只是“杜浦之名始见于北宋郏亶‘水利书’”的相关记载,没说具体哪条河道。已经可以肯定当时公交部门将“浦”错写成“甫”。
正当笔者数十载为杜浦的出处而伤透脑筋,却在本稿定稿之时遇到了转机。在查阅“沙涂庙”时,整版本的《南汇县新志稿》出现在腾讯网上。据《南汇县新志稿》载,“周浦镇邑西北四十八里一名杜浦,元置下沙杜浦巡司后他徒,明嘉靖间,移置三林巡检司……”可惜这套《南汇县新志稿》残缺不齐。后来,笔者才查到即周浦周边,“南宋时设杜浦巡检司,明代为周浦镇……周浦塘、咸塘港、六灶港在此交汇。”
棋杆村最大的姓氏要数华氏。说起华氏,笔者对其有所研究。因《浦东村史》《川沙新镇棋杆村》一文中有一小段叙述:“相传明初,华姓先人由无锡梅园迁至本村棋杆队”,此段叙述据说有误。
现在,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藏有各种《华氏宗谱》三十七部、二百三十二册,其中有不少残本,民间尚有许多藏本。这些藏本对研究华氏的演变史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其中以明代正统年间的《隆亭华氏世谱》最具价值。确切地说,东汉末年,有零星华氏因避战乱,迁至江南,但规模很小,有一支在无锡隆亭(现东亭)定居。到北宋靖康之变,大量东京开封城内华姓氏族(以华氏二十一世孙“承事郞(官职)”华原泉为主)随皇室人员南迁。宋高祖赵构正好在河北招兵买马而逃过一劫,后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后建南宋皇朝。此时的华氏族人绝大多数回到无锡祖地隆亭定居。明洪武三年,华氏二十五世孙华贞固迁到鸡鸣三城(当时为县,无锡、常熟、苏州)的荡口,成为华氏历史上发展的鼎盛期,著名人物层出不穷。笔者曾两次去过荡口,对华氏功绩稍有了解。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华贞固的家训著作《虑得集》还在清代搜入“四库全书”,而且被当今中央纪委推荐学习。
当时的华氏绝大多数在隆亭和荡口生活,其余均在周边分散无集居,只是锡山有一个部落可以说是中等的,后也有族谱。我估计棋杆村华氏没有族谱,也可能已失散,梅园乃中国著名民族资本家荣氏家属所建,其周边并无华氏村宅,故棋杆村华氏先祖不可能从梅园迁来。
但华氏从无锡迁来确是无疑的,可具体哪一支不详。据光绪《南汇县志》载,“杜浦庙在横沔东,明人华太行建,隔河银杏一株,大七八围,传为宋元时所植。”但这株银杏树在大搞队办厂时因旁边有只废油池而几乎枯死,加上雷劈,一半主杆拦腰断裂,下半段焦如木炭,却在建造磁悬浮列车线前几年突冒翠枝绿叶,算是奇迹了。
此志并记华太行(太行为字,岳为名)于元末避兵祸来云间(云间,即松江旧名)于庙旁建杜浦亭,后卒于明初,葬杜浦亭之东,其墓志铭为顾彧所作。笔者对这段叙述也有疑问,既然华岳是明人,为何却卒于明初。
到清康熙年间,华氏“孝子公”生有八子,人称“华八房”。其中二子最为聪颖,这“孝子公”在老二家前竖上了四根旗杆,巴不得老二家出人头地考中状元,升起锦旗,光宗耀祖。却不料屡试不爽,就让四座旗杆底盘废弃在那里,其中一座底盘直到建设磁悬浮列车线才挖掉,这就是“旗杆村”的由来。可在人民公社化期间,旗成了棋,称棋杆大队。
在清乾隆年间,华家又建造了华氏宗祠。宗祠也在磁悬浮列车线建设中拆除,记载祠堂详细信息的石碑保存在浦东档案馆。
俗话说,六十年风水轮流转。华岳迁来浦东后,经几代人努力有过一番作为,不仅在虹桥港南岸建庙造亭,购置土地出租收债,更是在虹桥港北购地建造豪宅“凤梧堂”,施工驳岸做码头,风头甚足。
清代,华家不但老二家状元梦破裂,连华家的发财梦也成为泡影。“华八房”后来个个成为赌徒,而且输得连裤子都给扒下,华家只得将田地、房产、码头变卖精光,由高行镇首富黄舟书接盘,又加建楼房。风糜一时的华家楼下(因华家在建造楼房时楼下有阴宅)成了黄家楼下,亦即黄楼地名的来历。
顾邦宪与大圣寺
在同一条岸线上,张江镇(孙桥社区)中心村有一条寺前港,它西起横沔港口,东至栏学路,旧时还向东流到川沙。港名以寺起,因当时大圣教寺坐落于寺前港北岸的中心村顾家宅东,庙宇现已被毁,遗址在现S20高速公路东侧绿带内,两株银杏树还保存着。1983年,笔者在孙桥广播站工作时曾到过大圣寺遗址,当时只有六间面东的厢房留作生产队仓库,前有两株小的银杏树,这是1967年文革拆寺的“杰作”。
笔者遍寻相关书籍,对顾邦宪原籍在何处都没有记载,最近从《顾姓得姓始祖——尊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一文看到,“《上海顾氏家乘》记载此支始迁祖顾邦宪,在元朝为避兵祸迁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沔附近,至正元年建大圣寺,子孙聚居于侧。”宗谱、族谱、家谱、支谱、家乘均属家(族)谱类,但家乘原意是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南宋进士)《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目录,题曰家乘。”顾氏,主要发源于浙江省境的会稽(绍兴,笔者注)地区,
顾邦宪,字志德。元朝时为当山孤峰提点(据上海方志办注:“当山孤峰提点,相当于现今警署、派出所一级的行政长官”),承差海道运粮,遭飓风漂散。惧失误之罪,时元政府欲坠,遂弃官,携子善才遁迹海滨,筑庐于横沔东偏(今川沙孙桥乡)。晚年捐建大圣教寺,披缁削发,终老其中。子孙蕃衍寺侧。”
据清代光绪《川沙厅志》对大圣寺的记载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僧思修始建。初名“普净禅院”,隆兴二年(1164年)请额,后废。元末至正元年(1341年),当山孤峰提点顾邦宪捐资重建“普净禅院”,改名“大圣教寺”。顾邦宪晚年居寺落发为僧。大圣教寺因战争等原因屡建屡毁,多由顾姓出面集资或修缮。直到“文革”时期拆除。
但笔者经实地考察,大圣地寺遗址位于外环线(S20)东侧、农元路北端西侧的绿带之中,两株银杏树已经长高,其中一株年年硕果累累。今后的大圣寺遗址更为明显,即在在建的沔北路北侧、农元路西侧的转角上。
沙涂庙的旗杆
沙涂庙在原南汇县瓦屑镇(现浦东新区周浦镇瓦屑社区)的棋杆村,而且这“棋”字也用错了,应是“旗”,指沙涂庙中的旗杆。由于旧时黄楼地区与瓦屑地区均在南汇县,在行政村的划分上黄楼的赵行村与瓦屑的棋杆村有分有合,故有的地方志说沙涂庙在赵行村,有的说在瓦屑村,现属瓦屑村。
沙涂庙,初建于宋代,东临沙涂港,西近横沔港,占地2000平方米,当时香火旺盛。清光绪《南汇县志》载:“相传始为草舍,本在沙涂港东,一夕为风雷摄于港西,无少损,众异之,始改造。”元代、明代历有修葺。清道光十一年(1841年)重修。正南有一照壁,东西两侧各有榉树一棵。正东南有石桥1座,庙门西南竖旗杆一根,用于扯幡旗(庙旗)、挂灯笼。元宵节正月十二挂灯,正月十八落灯,供香客赏月观灯。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举行为期三天的盛大庙会, 俗称“兰盆会”。届时各地商贾云集, 不仅有来自全县各镇,还有江浙来的商贩、马戏武术、戏曲说唱、魔术杂耍竞相表演;日用百货、食品小吃、手工制品应有尽有。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人山人海。农历二月廿一是大老爷生日;均升庙旗。其时,人众香火旺。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沙涂庙被拆毁。沙涂庙周边张氏为大族,历史上有张人氏、张鲍氏、张傅氏。
今年国庆节,笔者特地去周浦镇棋杆村,在村内兜了两圈,由当地人指点,看到横沔港东的沙涂庙旧址和老石桥位置,可惜是一片废墟。
瓦屑还有一个棋(旗)杆宅,这豪宅坐落于棋杆村9组,建于500多年前的明代。由当时做大官的张氏先人所建。张宅十分大气、豪华。正南4间,西南侧也4间,南北各有几进。正门石狮、石马驻守,雕花石鼓安于两侧。门、窗全用上好木材雕成精美图案。历经5个世纪,依然完好无损。屋内地面均铺垫地砖,庭院则铺细小卵石,平整舒缓。宅内假山、水池,花坛一应俱全。宅中正堂,悬木质大匾,上刻“务本堂”三字。张氏先人当时被皇帝派往此地,为官一方,建宅,刻“圣旨”石碑以彰显张家之门庭。此碑幸存于今日,“圣旨”两字依然清晰。《南汇县新志稿》载,瓦屑镇本由张家大族居住在此,建房造舍,繁衍子孙。不料在明嘉靖年间遭倭寇侵袭,当年农历九月初十,张家子孙扶老携幼撤离、将所有贵重物品转移,青壮年数十人埋伏于芦苇塘中,倭寇进村后,芦苇塘内暗箭齐发,数名倭寇中箭倒下。倭寇兽性大发,放火烧宅。此处瓦砾成墩而名为瓦屑墩,后成镇名。
张家宅院被毁后,在瓦砾墩向西,又逐渐聚居人口,开设店铺,逐渐繁荣起来。至解放前夕,瓦屑墩已有协盛昌米行、金振泰家妆店、积善堂中药号、赵三山堂药店以及水作店、木行、竹行、鱼行、肉庄、铁铺、饭店、染坊、糟坊等店铺几十家,即现在的西市老街。但笔者带有疑问,川周公路的老楼房是否与瓦屑张氏搭界,但棋杆村志及其他相关文章则认同。
但是,关于张氏老家宅的旧址,笔者看到过很多叙述,但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张氏旧宅在川周公路上,属原黄楼镇赵行村的,弄得我们精疲力尽。现在虽是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但周边显得零乱不堪。
所幸,我们在周祝公路那里见到了顾氏老宅。可惜正在整修中,今后将对外开放。这老宅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约1830年),房屋占地两亩多,有28间房屋,历时十几年竣工,是浦东的典型绞圈房子,前后正埭各五间,两侧厢房各两间,中间天井成正方形。天井均为黄道砖侧铺。东西各有预屋,中间过道相当开阔。这里是我国著名的石油专家顾敬心、顾秀君父女俩的祖屋。
旧时,各地均有大量寺、庙、观、庵、堂建造,这是百姓求苍天保护风调雨顺,求菩萨保祐万事顺当,求祖宗庇佑后代平安度生……在当今,这三处寺庙已被毁,大圣寺被四条马路围住(东:农元路、南:沔北路、西:S20、北:科农路)、杜浦庙均因建造重要交通干道磁悬浮列车线及迎宾大道高速(S1)而拆除,但是寺庙之银杏树生机勃发,同样庇佑着交通安全和浦东的发展。沙涂庙旧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面貌一新,因为它处在航城路边上。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棋杆村正在奔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收获着喜悦。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的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