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寄托
(一)
乡愁、乡情、乡缘,那是滞留在人们心间永远无法抹去真情实感。早年间每每诵读大唐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往往只觉得唐诗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而往往无法体味游子重返故里那种复杂情感。待到这些年举家返回故里,尤其是同好友黄国标相识相交,几度走进堪称奇迹的永大菌菇王国,内心不由得波澜万千,双眼阵阵涩热。值此虎年新春之际,闻知黄国标被授予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殊荣时,登门道贺。好友相见,交谈甚欢。言谈间,堪称半个老乡的黄国标快人快语,坦诚相告:“永大公司自2020年经营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以来,去年再创新高,经营额达到1.5亿元。”这位永大菌菇掌门人语调不高,但掷地有声。此时此刻,作为离家多年的游子,除了由衷地为故里的巨变自豪以外,内心深处真真切切感受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深切涵义和真情实感。
(二)
说实在的,在那些远离故土的日子里,我的内心无时不关注和牵挂着自己的家乡。而当天平村跻身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群英榜飞入眼帘时,我不由得连连拍案叫好。尤其是粉墙黛瓦、花果飘香、水墨农家的新天平清晰地映入我眼帘时,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当年的天平故乡。遥想当年离开时故土时,家乡尚处于单一的农耕经济年代,集体家业拮据,乡村交通不便,文化生活枯燥乏味,不少农村青年渴求跳出“农门”。时来运转,如今天平成为罗店镇首家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尤其是作为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基地,天平村也因菌菇而扬名沪上,成为小有名气的沪郊“亿元村”。作为老媒体人,老家的菌菇奇迹无疑引起了我极大兴趣,重操旧业,深入探访。有幸结识创造这项奇迹的永大菌菇掌门人黄国标,也是缘分相投,但每次相见,黄国标董事长总是忙里偷闲不厌其烦地带我这半个老乡探访天平菌菇王国——永大菌业有限公司。
(三)
天平菌业,无疑是家乡人创造的一大奇迹。据黄国标介绍,上海永大菌业有限公司是天平村这些年来成功引进的市、区两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扎根落户近20个春秋,其“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创新独特、发人深省,即“公司生产菌包、农户培育食用菌、公司回收并销售食用菌”,将宝山区的稻秸秆以及绿化修剪树枝充分利用起来制作食用菌基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户增收。变废为宝,增产增收,我打心底佩服敢作敢为的家乡人。
谈到这几年的发展,黄国标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为实现秸秆种植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2012年起,永大菌业有限公司与日本、韩国、美国等食用菌研究机构以及上海市农科院一直在努力探索开发水稻秸秆生产菌包技术。目前已实现了食用菌生产原料本地化就地取材,将宝山区的农林废料——秸秆和城市绿化的枝丫条加工成菌菇生产的培养基,有效解决了秸秆、树枝处理的难题。栽培结束的废料经过发酵工艺以后,又可以变成有机肥料,重新进入农业生产环节。这些年,包括荷兰进口的菇房设施在内的产业闭环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自主研发的平菇新品种永姬1509和灰树花新品种永大1号确保了企业设施装备和品种、技术的浑然一体,以高产出高质量为标志的珍菇园品牌价值效应连续放大,通过多年科技攻关突破了木腐菌草腐化,增加基质料秸秆的配方比例,不仅消化了宝山区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还解决了木腐菌原材料紧缺的难题。
(四)
更为家乡人自豪的是,在史无前例的抗疫重大战役中,菇乡的小菌菇发挥大作用。在疫情防控的艰困阶段,菇乡人带着新鲜采摘的数百箱菌菇,火速赶赴市交警总队,温馨地表达了对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警员的深深敬意。
更为可喜的是,家乡的小菌菇,不失为市民“宅家抗疫”的美食新宠。在抗疫的日子里,由永大菌业搭建的快捷冷链物流销售渠道,先后与海底捞、肯德基、盒马、叮咚、美菜、食行生鲜等合作,实现基地采摘后当天送达上海城乡消费者手里的快捷配送,有机菇成为盒马鲜生等中高档生鲜渠道品牌的最大供应商。用菇乡人自己的话说:“我们的菌菇早晨采摘,中午就能上市民餐桌。因为种植基地就在近郊,缩短了配送时间,也保障了菌菇的品质不受运输影响。”
(五)
“菇乡”“菇”事多,“菇乡”“菇”事多精彩。在虎年新春拜访余兴未尽中与黄国标依依惜别。耳旁依然萦绕着黄董铿锵有力的话语:“连续三年以高于20%的幅度增长是我们早就预计到的,未来还有继续高速增长的潜力。”夙愿以偿,满眼精彩,我深为沧桑巨变的故乡而自豪。
小菌菇,大品牌。小菌菇,“菇”事响彻大上海。我为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基地的“亿元村”天平送上深情的祝福:愿天平菌菇的“菇”事再续新篇,再传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