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结出“金色”果实

  □张兆基 李键

  西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65年的2.6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3.5亿元;青稞产量、牦牛出栏头数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2.2%、25.2%,连续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截至2020年,西藏建成225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167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新增14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覆盖所有乡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65%。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

  家住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亚堆乡曲德沃村的次仁央宗老人站在田地旁,静静地望着绿意盎然的青稞田。87岁高龄的她亲眼见证了几十年来西藏农牧业的巨变。

  对于次仁央宗老人来说,旧西藏的记忆充满了苦楚:“生为人,过得却像牛马一样,填饱肚子就是奢望。父亲一天到晚给当地农奴主劳作,换不来一顿饱饭。”

  在旧西藏的黑暗年代,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几乎占有西藏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以及大部分牲畜。占人口95%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沉重的赋税、乌拉差役和高利贷盘剥,挣扎在死亡线上。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次仁央宗获得了人身自由,分到了农田、牲畜,与广大历经苦难的群众一道迈入了西藏发展的新纪元。西藏农牧业从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族群众也创造了西藏农牧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全区农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98元,是有史料记载的1965年的135倍。

  同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让西藏农牧业发展更具活力。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将600亩土地用于流转,七成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得以外出务工。农民还能得到土地流转费、田间劳务费和土地托管分红等收入,社区人均年收入超2.5万元。

  近年来,随着西藏农牧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老百姓的收入同步提高。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当乡龙桑村村民旦增,这几年选择把青稞卖到家门口的德琴阳光庄园有限公司。这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年青稞加工产量在10万吨以上,带动周边种植户实现增收4000多万元。

  为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西藏下一步将围绕青稞、牦牛、藏猪、藏鸡、藏羊等高原特色种质资源,坚持保护利用高原特色品种和探索引进优质品种并重,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力争到2025年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5%,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40%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新农村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关注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B04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发展乡村文旅产业 发掘乡村多元价值
西藏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结出“金色”果实
东方城乡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B03西藏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结出“金色”果实 2021-08-31 2 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