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新主体·借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6月2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蒋成斌:乌镇菊香里实现创业梦

  “色玉白、气清香、味甘醇、花形美,杭白菊名不虚传,点赞!”日前,浙江桐乡市绿康菊业有限公司电商部经理蒋成斌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就收到了新的订单和好评。看着公司产品销量不断增加,好评越来越多,蒋成斌的脸上露出欣慰笑容。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镇龙泾村人,“95后”的蒋成斌去年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乌镇农村老家,跟爸妈学种菊花、卖菊花。从乌镇镇区驱车约10公里,柏油路走尽了,还要顺着车辙歪歪斜斜地驶在田埂间。路虽不好走,但这座名叫龙泾村的小村落,随处可见雪白的菊花在田间成片绽放,清香沁人心脾。路的尽头,就是蒋成斌创业的绿康菊业种植基地。

  在蒋成斌的心里,“故乡”是一个励志实现梦想的地方,而乌镇桐乡则是中国杭白菊之乡。于是,蒋成斌的梦想注定和这朵杭白菊结了缘:从小看着父辈们种菊花、收菊花、加工菊花,在父母长达25年的创业史里,几乎每天都在围着农田转,菊花采收后还要忙着联系客户、送货。虽然自家公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面朝黄土背朝天仍是常态,年复一年的传统种植和销售模式,让增收的步伐减慢。蒋成斌明白,父母这一辈的菊农应该迎接新的尝试了。

  然而真实的种菊生活,跟他想象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幻想完全不同:菊花种植还是靠天吃饭,气温一高、雨水一多,就容易生病虫害与细菌,如果不及时处理,菊花品质和产量都要打折扣。

  与此同时,回乡的蒋成斌开始做了村里老辈菊农“看不懂”的事情,他不想沿袭父辈们“被动销售”的方式,而是运用互联网来寻求“主动销售”。

  蒋成斌的网店刚开张时,流量很少,他反思,农产品“触网”最大的难题就是“产品信任”。比如杭白菊,客户对产品不信任,“其中关键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杭白菊的制作过程,不知如何辨别真伪。”

  于是,借着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风口,蒋成斌开始将菊农种菊、采菊的一些过程,用文字、照片和视频记录下来,再通过抖音等平台发布出去,让客户更好地了解杭白菊,同时也扩大自家产品的知名度。他对父母说:“我们可以做不一样的农民。”他甚至还把地里干活的菊农“包装”成在网上卖菊花的“模特”,让这些老实巴交的原生态菊农为自家产品代言。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乌镇的龙泾村,知道了一个名叫蒋成斌的创业青年和他的杭白菊系列产品。

  如今,绿康菊业的网店已经有模有样,每月销售额都在10万元以上。回首刚接手电商部门时的艰辛,蒋成斌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父辈们的不理解。

  虚拟的互联网划出了两辈人的分界线,却也让蒋成斌尝到了农村电商的甜头,而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是让杭白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销往全国各地,“以前父母是全国各地跑客户,现在是客户自己找上门。”

  有了方向,路途不再遥远。为了更好地推广杭白菊,蒋成斌不仅卖产品,还讲故事。他三天两头带着手机往田里跑,周围的菊农也从当初的不理解变成了如今短视频中的男女主角,“盛产于桐乡的茶用白菊花,为何称其为‘杭白菊’呢?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据传……”

  樊根苗 姜鹏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专题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异域传真]
特色农旅助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蒋成斌:乌镇菊香里实现创业梦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借鉴B06蒋成斌:乌镇菊香里实现创业梦 2021-06-22 2 2021年06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