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正刚
某日,坐在小区休闲广场小憩,几位老人忽然聊起了马家浜,他们说,现在的马家浜是南与川杨河、横沔港交汇,北与张家浜、西沟港接流,是穿越原张江镇中心的一条南北向河道。而原来的马家浜正巧处于我们所在之地——益江路126弄休闲广场的脚下,这下让我有了一种探根问底的冲动。
旧时马家浜
过去,我只知道马家浜在张江镇东首与吕家浜交汇后,在连接东、西街的天宝桥下向北。九十多岁的奚金良老人对马家浜了如指掌。他说,老马家浜在现马家浜东约500米,起源于南边的张家浜,向北一点(即现华益路转角西南处),有一座明末建造的“圆修庵”,因庵里有一口井的围栏有四口眼,故俗称四眼庙。庵东南角有横跨张家浜的拾级单拱石桥,桥边有一座亭子,该桥、亭为北边唐家山店(现属唐镇)望族唐望后代建造。1959年被用作生产队仓库,正殿保留着,其余房屋被毁,仍有香客在正殿周边烧香。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拆除。
旧时的马家浜由此逶迤偏西北,经奚家宅、刁家宅、赵家宅、风水墩、孙家牌楼,与蒋家浜相汇合,而在张江柵老镇东头与东西向的吕家浜相接,由吕家浜合流向西,再在天宝桥(亦称环龙桥,2002年筑广兰路时拆除),折向北(仍称马家浜)经过多处向西向北拐弯,在团结村陆家宅前(约现丹桂路)向西与马家浜北段、沥浜交汇处汇合。老马家浜的钱万隆酱园北侧是一道天然屏障。明代盐商后代张江率先民抗倭时,在古桐里(张江古称)南、东、西端均筑柵阻止倭寇侵犯古桐里,唯独镇北不筑柵。先人为纪念张江,将古桐里改名张江柵。
而现在的马家浜从川杨河到祖冲之路马家浜桥称为沥浜,其长度占现马家浜的50%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家浜
马家浜开挖于何时无从可查,但据《张江镇志》记载,“明嘉靖四年(1525年)以来,曾十多次对马家浜疏浚”,由此可见,马家浜距今(2021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历史上,凡南北向河流,绝大多数是人工开挖的。
新中国成立前,500多年的马家浜疏浚只是挖挖淤泥而已,没有彻底改变河道走向。
新中国成立后,马家浜的疏浚走上了令人赞叹的速度。1950年代初,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促进了水运的发展,吕家浜的淤塞,特别是张江镇区的吕家浜、马家浜段无法适应10吨以上船只通过,所以1956冬至1957年春,利用镇东吕家浜到蒋家浜段的马家浜老河道、蒋家浜向西到沥浜段进行疏浚,河道加宽,河床挖深,俗称套河(现张江中学前、阳光花城西侧)水运船只由吕家浜经套河进入沥浜。而当时刚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志愿军退伍军人奚金良就是这个工程的负责人。
而丹桂路马家浜桥至三桥段,在1953年就已经疏浚。1970年,在全面疏浚马家浜时,陆家大桥至三桥段全面截直,实地开挖长度为2.04公里,即成了现在的马家浜河道现状,西沥浜全面融入马家浜。此时老马家浜失去航运功能,且灌溉功能减弱。为此,1973年,张江公社在新马家浜与老马家浜的中间地段开挖了创新河(即南端后与川杨河相接,北端至原张江镇团结村与金桥镇明星村交界处)成为现在张江镇大型动迁居民区——玉兰香苑的中心河道。
可惜的是,自1970年以后的整整三十年间,马家浜一直未能全面疏浚,从而造成河道淤泥沉积,通航能力下降。同时,周边的市政设施工程滞后,两岸工业区、居民区污水直接排放于马家浜,致使水质污染严重。
如今的马家浜
进入新世纪,马家浜综合治理由浦东新区水务局提上议事日程,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项目建议书,上海浦东大禹水利工程公司于2002年9月将川杨河至奚家浜的1.3公里先行整治,2003年初竣工,绿化工程(只是两岸植树)也于同年6月底完成,总投资达到了820万元,每米的投资达6300元之多!继而,2004至2005年,川杨河至龙东大道以一次全面整治,河面由22米拓宽到24米,景观绿化也全面展开。
18年,一个人已经进入了成年人的行列。18年,马家浜也好像一个脱胎换骨的婴儿进入了亮丽的青春期,从川杨河到龙东大道的张江段,已经成为张江人的心头宝贝。六月的初夏,我分两次浏览了从川杨河到龙东大道的马家浜段,只能用马家浜新生了,马家浜成了张江人民的心头宝贝!
从西岸走,绝大多数的河岸是驳岸加栏杆和水泥硬路,就是一些过去建造的建筑边也是绿树成荫,而且口袋公园特别多,从南端的川杨河口,向北一点的华益路两侧,广兰路两侧,以及最北端的龙东大道南侧。广兰路南侧的网络主题公园建设得最早,手持手机通话中的人模栩栩如生。南端的川杨河和马家浜交汇处是去年才建成的,可是已经成为附近居民晨练的热闹场所。
而最北端在东大道南侧的亲水公园是最大的,约有15000平方米。公园分为两部分,西半部分是高低起伏的草地,各类花草树木间植,初夏季节显得格外青翠茂盛,当季的各种花儿撒满公园。公园四周是跑步道和散步道,周末的早晨晨练的居民特别多,年轻的跑,年老的蹓跶。东半部分是一个很大的亲水平台,在亲水平台与绿地公园之间,挖出了一个睡莲池,众多嫩黄的睡莲花静静地睡在青紫色的嫩叶上。
东岸绝大多数是水泥方格固定的河滩,野菖蒲草、野茭白、野慈菇在滩边的水中亭亭玉立;杨柳在河岸上随风摇曳,而松头混水草在水中随潮摇摆。常春藤、大吴风草、迎春花、球花石楠等矮秆花草,与冬青、南酸枣(又名:五眼六通)、银杏、樱花树、桂花树等各式树木相间互补,金黄色的迎春花还在树荫间怒放,空气也是甜甜的。
从张衡路向北到龙东大道的东岸,增加了多座人性化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方形的凉亭,这是供突然遇上天雨让游客避雨的。有好多座式小憩之地,让走累了的游客稍坐片刻。有的还配置了小型的木栏观景台,还建造了两个中型的座式休闲平台。贝越住宅外的凉亭更为漂亮,有供人下棋、打扑克的大理石圆台和圆凳。贝越小区还特地在马家浜一侧开了一扇电子识别小门,方便居民出入及游览。
马家浜有条相交的小河——奚家浜,它的东段正巧伸入到春港丽园居住区,那河滩上的螃蜞特别多,它们停在水泥方格上竖起大大的、长长的眼睛望向游客,一点也不陌生,想不到十八年前在马家浜灭绝的螃蜞又回来了。在春港丽园,一位坐在凉亭中姓陆的老年居民说,马家浜的水质改善了,这里奚家浜也是碧波荡漾,大批的睡莲正值盛花期,煞是好看!不经意间,一对野八哥飞到亭子边的水中来洗澡了,真是有趣之极!
马家浜!愿你青春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