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走村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记录松江浦南百余座传统老屋影像~~~
泥城学子踏访红色泥城主题馆~~~
村民的土布画在奉贤区博物馆展出~~~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录松江浦南百余座传统老屋影像
在骑行中,他成了乡村古建筑“发烧友”

  □通讯员 冯琪 记者 贾佳

  早上7点出门,备好一袋干粮,3个月来,骑行爱好者夏逸民走访了近300个村落;还为松江浦南留下千张乡村老屋的影像“足迹”。他反复走过叶榭镇、石湖荡镇、小昆山镇、新浜镇,为的是寻找散布在松江乡间的传统民居。

  夏逸民家住松江区方松街道,去年9月,在一次骑行中途径叶榭镇东勤村,“初见”一幢房龄超90年的传统民居。歇山顶、哺鸡脊、小青瓦屋面、梁架上的特色雕花……这些古建筑元素让他感到内心震撼。自打有了这样一次“偶遇”,他迷上了乡村古建筑,开始边探访调研,边拍摄记录,如今,他拍下的百余座传统民居,近千张图片,呈现出松江乡村老屋的各式样貌。

  夏逸民今年50岁,是新桥镇庙三村人,1993年,从南京海运学校毕业以后,他成为一名远洋船员。2007年起,闲暇之余开始骑行。不过现在,骑行和赏景似乎已不能满足他的乐趣。“像《中国园林图解词典》、《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这两本书,我反复翻阅了好几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有利于‘建筑小白’快速成长。”受考古爱好者老友的“点拨”,夏逸民有了进一步接触古建筑的念头。去年,他“淘”了些专业书籍和资料,开始从头学起。“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东勤村有座‘四角桥’,本想去看看,无意间看到这座老宅,激起了

  我的乡愁。”夏逸民说,他家的农村老房早已拆迁,能在乡间再次看到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很意外,也很惊喜。散落在乡间的老宅,在夏逸民心中埋下了乡愁的种子。“许多传统民居都是优秀的老建筑,很有地方特色和考究价值。随时间流逝,有些在慢慢消失,我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吸引更多人了解关注它们。”夏逸民告诉记者,松江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夏秋常有台风过境,秋冬多雾,易涝少旱。受这种自然条件影响,匠人创造了独特的四面坡大屋顶农舍,叫落厍屋。松江落厍屋的显著特点,是庑殿顶式大屋顶,屋顶被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分隔成坡度较缓的四个坡面,使得屋面排水更流畅。几番调查后,他发现,松江落厍屋一般坐北朝南,屋前有场地,屋后置竹园、菜园。正屋规模不一,有三开间、五开间,但以三开间居多。而在现存的落厍屋中,保存完整状况良好的约有30余套。

  每当有“新发现”,夏逸民把照片发给网上结识的“考古发烧友”,一起切磋、交流经验。“我手机里关注了几十个微信公众号,每天抽时间翻看一遍,学习新的知识。大家还会分享有趣的见闻,提供相应的线索。”“今年,我准备重访一部分乡村,拍摄更多的照片,一定比我第一次拍得好。”从对建筑一知半解到成为“发烧友”,夏逸民很有热情地不断学习和提升技能。起初,他只会用手机随意地拍几张照片,如今,他准备在拍摄装备和技巧上多下功夫,还希望多提升写作技能,“这样就能活灵活现地把这些传统民居呈现在大家眼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信息
   第A06版:公告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走村镇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长宁区为居家老人安装“报警神器”
奉贤区对沿街商铺进行禁毒宣传
在骑行中,他成了乡村古建筑“发烧友”
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农民土布画展别致又不失气势
东方城乡报走村镇A08在骑行中,他成了乡村古建筑“发烧友” 2021-04-13 2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