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正刚
长浜,成型于何时,无人知晓,在原浦东川沙县历史上也无从记载。长浜,主要流经于张江镇南端(现中段),东原与横沔港交接。进入张江地区叫长浜。在北边(现张衡路处)向西到原新盛村折向西北,在牛角尖与白莲泾相接,并与吕家浜、三八河相汇,长约五公里。而陆家大桥是长浜东端的第一座桥梁。
长浜,自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1964年的130年间,先后有6次疏浚,以1964年的工程最为巨大。可见历史上的长浜对张江(含北蔡东部)地区的航运、农业灌溉和排涝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陆家大桥横跨于长浜,何时建造,由谁出资或集资,都无法考证;我为寻觅陆家大桥旧址,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才得到伟丰村第三村民小组一位92岁高龄的阿姨指点,在原张江镇里民受理中心西围墙外50米处。它原是双桥桩,双拼面石桥,1964年疏浚长浜时改建为铁桥。在陆家大桥有供客用小火轮停靠的专用码头。陆家大桥是处于张江栅和桥头(即孙小桥,现长元村、沔北村的横沔港畔)之间的一个小集镇。
清康熙年间,有安徽徽州人来长浜东岸(原新盛村)定居,并经商开店,也成为周边村民购物之地,村落遂成小集镇,取名“徽州店”。
而其西边与白莲泾、吕家浜、三八河交汇处的牛角尖也是名噪一时的小集镇,一条长浜连接着三个小镇,是张江地区既逶迤曲折,又不失繁忙的一道水上风景线。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办小火轮客运蓬勃发展,有多条航线由南汇、川沙始发,经长浜入白莲泾去上海董家渡和铜人码头(即延安东路)。一时间,长浜中客货轮汽笛声声,大型木船帆杆林立,岸上纤工号子不绝,煞是浦东一景。
1957年底,川北公路开辟公交塘川线,设陆家大桥、牛角尖车站。1979年川杨河开挖以后,长浜陆家大桥(现张江路)至新盛村(现李冰路)段东西向水系由川杨河替代。才逐渐冷落,航运不再,但灌溉与排涝功能未退。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张江科学城的建立,长浜失去了原有功能,风光渐隐。
然而,时隔40多年后,我沿着长浜的水系一路踏寻,发现长浜景色依然,而且远远胜过40多年前。站立张江路川杨河桥,向东西两端眺望。水面开阔,水流缓缓,百舸争流,数百吨船位,畅通无阻。两岸植被,青翠碧绿,水杉高耸,杨柳摇曳,夹竹桃花色多样,美人蕉娇艳无比,迎春花低垂,一河新景看不够。哥白尼路至金科路的上科路有一半已经建成河畔休闲步道,今后随着川杨河步道的全面建设,张江人民享受自然景观的幸福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川杨河上的几座大桥也是颇具特色,张江路、哥白尼路上的川杨河桥都是垂直式吊桥,但造型各异,观赏之时感觉十分爽眼。长浜老河道上的平坦桥梁,都胜过陆家大桥,至少让人风雨无阻地通行。
长浜东西两端已是张江科学城的主干道。东端张江路,地铁13号线终点站、公交有十条线路在这里停靠;西端,罗山路高架,磁悬浮线、地铁16号线的列车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
现在的长浜还留有两段河道,在李冰路西侧留有一段南北向的河道,但它的名字成了白莲泾,这肯定是错了,因为白莲泾与长浜的连接处在现磁悬浮列车线东侧、高科中路南侧,与李冰路相距一公里。
在毕升路的长浜桥下,长浜向南与川杨河汇合,此处河面开阔,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颇有气概,让人深感意气风发。再向北200米折向西,穿过科苑路,再过达尔文路,这段河道较为狭小,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所以水流湍急。在达尔文路西边,长浜又折向北,然后在华佗路北边向西,与白莲泾、三八河、吕家浜汇合。现在的汇合之处,均是河景式口袋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白鹭、灰鹭在河边抬着头悠闲地走着,野八哥、野鸽子、白头翁、黄雀等鸟儿在园中小径上欢快飞上飞下,见人也会怕陌生。
再说两处的长浜旧河道,不但河道靓丽,周边街景也犹如绿色隧道。两岸也是高楼林立,科研机构进驻众多,大专院校星罗棋布,药谷单位济世悬壶,而一些新的项目又在长浜的河道边开工建设。这里不失为张江科学城的一块风水宝地,那三小集镇串起的景象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今,才是长浜真正的荣耀!
长浜,您风景依然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