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旅游要加快乡愁产品供给
  【核心提示】 乡村旅游发展大数据显示,近两年绝大部分游客已经从传统农家乐的简单消费转向希望融入当地生活,感受乡村民风、民俗,乡情、乡韵的沉浸式体验消费。因此要遵循乡村旅游市场规律,以新消费新需求为导向,加快乡愁产品体系供给,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优质发展的必由之路。

  □谭智心

  乡村旅游发展大数据显示,近两年绝大部分游客已经从传统农家乐的简单消费转向希望融入当地生活,感受乡村民风、民俗,乡情、乡韵的沉浸式体验消费。乡村旅游很多新概念产品推陈出新,如采风、康养、研学、民宿、游居、野行、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大规模重资产建设,重乡愁场景体验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些新概念乡村旅游产品被统称为乡愁产品,这种“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乡愁产品,多为整村协同发展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或宏大,或秀美,或以民居闻名于世,或以山水润泽心灵,都是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至美画卷。因此,遵循乡村旅游市场规律,以新消费新需求为导向,加快乡愁产品体系供给,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优质发展的必由之路。

  厘清乡愁的文化内涵。乡愁是一个独有的文化概念,是乡村田园环境优美,文脉肌理清晰、池塘炊烟诗意栖居、乡风乡情亲切温暖、乡曲乡音酣畅淳朴、美食风物回味无穷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乡村文化审美,是中国人骨血里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千村千面的特色乡愁形成了大规模的乡愁体验活动,也汇成了强大的消费流。乡愁产品逐渐成为乡村旅游消费的基本需求。

  创新乡愁产品开发理念。乡愁产品开发要改变顽固坚守、完全不变乡村传统的建设误区,更不要刻意保留一些“村破民穷”的现象,牢记“橘南枳北,水土异之”的古训,杜绝考察、学习、模仿“三板斧”的做法。在基于“文化自觉性”基础上,充分展示我省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林、峡谷溶洞等自然奇观,河西四郡、大梦敦煌、嘉峪雄关、马踏飞燕、金城古渡、麦积烟云等文化传奇,两当兵变、红色南梁、长征会师、祁连壮歌等英雄史诗,鼓子花儿、道情皮影、陇绣剪纸、太平鼓舞、铁芯高跷等文化遗产的组合,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化、时尚因素,对自身传统进行传承创新。既因地制宜、保持特色,又能有机利用现代科技,使乡村成为更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功能系统。把地域特色同时尚性结合起来、把创意设计同舒适实用结合起来、把传统工艺品同现代工业品结合起来,加快乡愁产品的系统性供给,加速构建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复合型、体验型、审美型等综合特点的市场化、品牌化乡愁产品体系。

  提升乡愁产品核心竞争力。乡村风貌的建设是守卫乡村文化、守护乡土情怀、守望乡愁的最直接方式,是乡村旅游品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要改变碎片化、局部性、单点式的乡愁产品供给方式,更要改变军营化、商业一条街等“单一性、城市化、千村一面”的做法,美化好乡村田园,挖掘好乡土街巷、民居特有文脉,重建好乡村聚落原乡景观,营造好“陇原老家,梦里乡村”的乡魂乡趣,依托全省资源类型生产具有戈壁绿洲、黄河文化、高原藏乡、回乡风情、黄土塬乡和陇南山水田园风貌等甘肃特色的品牌系列乡愁产品。

  完善乡愁产品衍生品体系。乡村景观有季节性,但乡愁体验完全可以是全天候、全季、全域的产品体系。乡愁产品供给可充分利用“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时令特点,广泛利用乡愁空间,盘活各类“三农”资源资产,完善四季皆宜的衍生品体系。

  (作者系兰州文理学院教授,本文摘编自《每日甘肃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言论
   第A03版:动态
   第A04版:特稿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解读
   第B03版:上农论坛特刊
   第B04版:上农论坛特刊
   第B05版:上农论坛特刊
   第B06版:上农论坛特刊
   第B07版:种植
   第B08版:专版
乡村振兴,期待文学也“在场”
保留“传统农具”有益于保护“农耕文化”
乡村旅游要加快乡愁产品供给
这样的“猪肉奖”够实在
东方城乡报言论A02乡村旅游要加快乡愁产品供给 2018-08-14 2 2018年08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