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了很多新模式、新经验,符合四川本地的一些特点。”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赵长保表示,四川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无论是在土地制度上,还是在经营体制的创新上,都有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巴中市巴州区探索的农村房地预收储制度就是创新改革之一。巴州区探索允许6类宅基地使用权人申请宅基地有偿退出,包括在城镇已购有其他住房,退出的住房为非唯一住房的农民,这些农户通过自愿申请、经集体同意、乡镇复核、县区备案、公示认可、签订协议、兑现补助等多道程序后,可完成宅基地退出。
在退出的宅基地储备方式上,当地政府主导建立了中介平台,专门负责对宅基地进行收储、整理、利用,垫付宅基地预收储资金,解决管理不规范问题,保障公司、集体以及农户利益不受损失。此外,当地还保留了退出农民“收回”宅基地的权利。
据悉,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巴州区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1200余亩,新增耕地指标1100亩,整理土地8500余亩。
四川农村改革试验区给赵长保留下的另外一个深刻印象,是对多项改革的综合运用,“四川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些制度创新,把几项改革融合到了一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崇州市是四川省的粮食主要产区,在近年来的改革过程中,面对农村土地细碎化、农业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等问题,崇州推进了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探索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农业共营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当地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折资入股,注册成立土地合作社。据了解,2016年崇州已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46个,入社面积31万亩,入社农户9.09万户,占全市耕地面积、总农户的59%,全市粮食规模经营率达到70%以上。
在破解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上,崇州市通过搭建培育平台,选择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机农技能手为培育对象,由专家学者、农机推广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从而培养“职业农民”。截至2016年已培育“职业农民”7348人。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