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卢刚是江龙镇锦绣村致富带头人,从事农产品种植已有五个年头,一直都在种植新姜、桃树、李树,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种植始终难以成规模。
“经销商一听种植规模小,就打消了来村里收购新姜的念头。”卢刚坦言,前几年,因为种植规模小产量少,地里种出的新姜只能自己挑到镇上去卖,或者用农用车运到隔壁乡,等待经销商集中收购。
“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村里种植的规模扩大,一到收成的时候,经销商的收购车就直通村里。”卢刚说,自从村里去年成立合作社,种植规模扩大,产量多了,省去不少麻烦。
据卢刚介绍,村里的锦绣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12月23日成立,由6名发起人主导成立,现金出资22万元,流转土地850亩,后来进一步吸收16名农户以土地参股,参股土地427亩,合作社总面积达到1200亩。
如今合作社,不仅种植新姜,还大规模种植桃树和李树,今年开始,全社努力打造安顺薏仁米种植示范点,种植收割薏仁米1277亩,明年将计划扩大种植面积至3000亩,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镇宁作为黔中茶区的重要产区,茶叶是传统优势产业,其生产历史悠久;江龙、朵卜陇、革利等中片区乡(镇)曾经出产闻名省内外的“江龙白沙茶”。然而,因茶叶种植多以散户为主,农户“小打小闹”,收入不明显。
近年来,江龙镇整合资源,引领农民成立合作社。该镇茅草村的江龙茶叶合作社于2008年6月成立,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组织茶农以土地、现金、茶园等形式入社。镇宁自治县黔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个团体成员加入了合作社,因合作社的带动,增强了发展茶产业的信心,激发了入社的热情,当年就有80余户茶农自愿申请加入了合作社。
到去年年底,合作社已拥有成员150人,茶园面积1200亩,带动周边农户1000多户,辐射带动了茅草村、大岩脚村、木浪村及王战马村、大高寨村等地茶农,覆盖茶园面积1万亩,资产总额846万元。
目前,合作社与黔龙茶业公司合作茶叶加工、创建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在所辖区域投资建起了6个鲜叶收购点,鲜叶销路不愁了,价格稳定了,茶农可以放心种、放心采、放心卖,如今茶叶的收购价格翻了一番,茶园亩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全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的金额达年20余万元。
从“要我入社”到“我要入社”镇宁自治县双龙山街道办张官村,四处环山,且大多处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带。“都说靠山吃山,村干部们一直想着怎么利用这些山地,既能带动村民们致富,还能促进村里经济的长期发展。”张官村村主任黄跃文说,一直以来,靠山吃山,问山要地,依托山地创造财富虽然成为村支两委的共识,但“山”文章如何做,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他们没有明确思路。
2014年,在双龙山街道政府的帮助下,张官村成立镇胜园艺农业专业合作社。据黄跃文透露,合作社与村民达成“442”的合作模式。村民以土地的形式入股,在农业园区前五年建设时期,农业合作社以每亩200元付给农民租金,五年后,农业园区产生收益,村民则参与分成,其中流转土地村民占40%,合作社占40%,剩下的20%作为村里的集体资金,以帮扶村里的困难群众或贫困学生。“刚开始时,农民对合作社的运营模式不理解,支持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不多。”
如何引导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呢?黄跃文的回答是:“示范种植,用事实和成绩说话!”
目前,合作社已种植红不软桃400余亩,四月李60亩,存活率达99%,且在林下套种益母草300亩,生姜20亩,软子石榴苗20亩。计划年底扩大种植红不软桃160亩,增加套种中药材品种白芪、黄精等,并搭建了养鸡场,以短养长的模式解决前期的经济困难,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增加了收入,大大提高了农民对合作社的认可度,农民由“要我入社”发展到“我要入社”。
双龙山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邓剑锋说:“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乡村农业园区建设,在农民不失地的前提下,抱团发展,让农民参与其中,转变发展观念,消除农民失地的后顾之忧,农民在园区劳作,还有工资,自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带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优惠政策活,经营方式活,抱团致富发展快……”站在良田镇火龙果种植基地,乐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王友敏连声称赞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近年来,镇宁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强化教育培训、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逐步形成“企业(合作社)+园区+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民转变生产经营观念,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市场竞争力低、风险大等问题,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让群众在“自我造血”中脱贫致富。
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镇宁全县农民“抱团”创业、敲开“致富门”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创业有了门路、致富有了帮助,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截至2016年11月底,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48个,注册资金达4.7241亿元,社员总人数3196人,带动农民2.4万余人。目前,镇宁已有1家家庭农场、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农业龙头企业被列入安顺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点进行重点引导、扶持。
近年来,镇宁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打造出5个省级及15个乡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全县农业园区总产值为22亿元,解决1万余农户就业。2015年,全县农业园区产值已达54220万元,比2014年同期的22231万元增长31989万元,增速为143.9%。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