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文房四宝》传播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文房四宝是书写工具,是文化载体,是艺术本身,是世界上既迷人、神奇又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同时,在当下浮躁的社会,能够消减人们心中的戾气,唤起人们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即将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卫视的人文类文化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将向世人展现笔墨纸砚的背后究竟是一个个怎样的故事,蕴含着哪些情感,凝聚着何样的精神,象征着何种文化。

  文房四宝的传承现状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由笔、墨、纸、砚构成的“文房四宝”已不再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物品。它们的价值,现在更多只能通过艺术或历史古迹的方式得以体现。事实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文房四宝与国人的距离,不仅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面,也体现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文房四宝”渐行渐远,逐渐带走了中华传统精髓文化。人们在文字组合的过程中,已无法直接体验到书写汉字时的优美、含蓄、厚重和磅礴,更无法体验到表达思想时“笔如泉涌”、“挥毫泼墨”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房四宝”在当下社会遭遇的窘境,其实也内含了一种对经典雅致文化的否定甚至贬损的倾向。人们甘愿沉溺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快餐式消遣和工作中,满足于“不思考、不烦恼”的思想方式,一味地追求时尚流行,陶醉在浮躁浅薄、弥散着铜臭味的“娱乐至上”之中,而忘却了我们的文化根基。

  《中国文房四宝》深入当下生活和情感,通过流传至今的工艺、技法、实物、文献、记忆,揭示文房四宝在当下的生态风貌,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接处,传达它的传承现状。该片探讨对文房四宝的传承,呼吁文房四宝的回归,不是要求人们都去重新使用笔墨纸砚,而是希望在人们的心中再次唤起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敬意,对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敬重。

  传统文书工具的文化精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人雅士对工具的选择,自然是非常重视的。而传统书具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体现出人类文化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把文人士大夫的情趣表达得回肠荡气,乃至于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中国书画艺术靠着文房四宝这套传统工具来传达中国人的思想、文字、生活与感情,而成就了不朽的千秋事业。

  虽然我们渴望与世界交流接轨,但绝不希望毫无个性。一个民族,有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才能吸引世界,才不会湮没在璀璨的民族文化之林中。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必然需要有其传统来支撑。笔墨纸砚的传承亦如此,它是承载民族文化精神的“器”,若有一天文房四宝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我们又怎能有底气对后人说,这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瑰宝。

  《中国文房四宝》虽然是一部文化纪录片,但它不局限于器物,而是突出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想、高超的创造能力以及中国人的愿望追求和精神情怀。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将体会到笔墨纸砚还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其实已经进驻到中国人的心灵和血液中,不能抹去也无法抹去。  王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周
   第A03版:人物
   第A04版:倾诉
   第A05版:初恋
   第A06版:艺林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健康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关注
   第B03版:视点
   第B04版:图说
   第B05版:旅游
   第B06版:浦东
   第B07版:科普
   第B08版:绿野副刊
《海棠依旧》深情纪念周总理
上海艺博会领跑亚洲艺术市场
《中国文房四宝》传播民族文化精神
东方城乡报艺林A06《中国文房四宝》传播民族文化精神 2016-07-08 2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