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临时,叶辛文学馆在浦东新区书院镇葵园农庄对外开放了。各路新闻媒体争相予以报道。在报道中,大多数媒体用了一句“用文学留住乡愁”作为新闻报道标题。我在策划筹建叶辛文学馆时为什么要选择充满农耕文化韵味的书院葵园农庄,就是为了表达一种用文学留住乡愁的情怀。这一表达,充分体现了叶辛文学馆的高度,还符合叶辛老师笔尖中对第二个故乡的深切情感。事实正是这样,自从叶辛文学馆对外开放后,来到葵园参观叶辛文学馆的游人如织,引起了浦东新区相关领导的关注,他们亲自来到葵园参观叶辛文学馆并给予高度评价。
我作为叶辛文学馆的主要策划人之一,看到叶辛文学馆如期建成,心中充满了喜悦。我与叶辛老师认识已有十年多时间了。那时他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担任所长。当然,对叶辛的文学成就,我们这些搞新闻的人,都大致知道一些。只不过是知其名,未见其人。当时,我准备邀请他到绍兴参加一次由当地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学活动。在与他交谈后,顿时觉得叶辛这样著名的作家,是那么平易近人。他对于参加绍兴的文学活动,十分支持,当即表示可以考虑前往。他还说:绍兴是中国文学巨匠鲁迅的故乡。在这样的文化胜地举行文学活动,我没有“理由”推托。
自此以后,我与叶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与叶辛交往的日子里,我曾经组织过多次由叶辛老师参加的文学活动。他都对当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个性,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文化的经脉,文学才有生命力。这样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普遍赞誉。
我与叶辛在长期的交往中,使我认识到一位著名作家的成就,并不单纯属于他个人的,他应该属于整个社会。于是,我就产生了要寻找一块合适的地方,筹建叶辛文学馆的想法。目的就是要让叶辛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分享。
到哪里寻找合适的地方,筹建叶辛文学馆呢?这是我想了许久的问题。用文学留住乡愁的主题概念,是我在筹备叶辛文学馆时坚持的一条原则。因此,我利用曾担任过《东方城乡报》旅游版编辑的机缘,经常行走在市郊的各个农家乐和有一定影响的农业景点去寻找叶辛文学馆的落脚点。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2012年的春天,在相关领导推荐下,我来到了浦东新区书院镇的葵园农庄。在那里,我看到了在上海郊区最有源头的农耕文化和最令人敬仰的乡愁文化……我想,叶辛文学馆就应该坐落在葵园。因为,在我走访的许多市郊农家乐景点中,葵园的品质和样式是令人信服的,其农耕文化的设施也比较完善的。
然而,要将叶辛文学馆建立在一个远离市中心的乡村农庄里,作为我来说,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尽管我与叶辛私交甚密,但是要真的把他几十年文学创作的成果,在葵园展示,我一时也确实不知从何开口。思前想后决定,在不透露底细的前提下,我为葵园策划举办了两场有一定品位的农业旅游文化论坛和海碗文化研讨会,并且特别邀请叶老师作主旨演讲。这两次文化论坛举办得都很成功。叶辛老师在演讲中,特别提出了“乡愁文化是农家乐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的观点。新华网、东方网、解放日报、东方早报和国内其他媒体,都以显著的标题和版面,予以重点报道。特别是东方早报和解放日报都相继发表了《浦东复原500年前的海碗菜》和《乡愁文化的葵园,破解了农家乐没有文化的难题》,引发了全国各地农家乐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这种对于推动乡村农家乐文化发展的举措,引发了叶辛老师对葵园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他对于“书院”地名的解读,更是发出了“乡村文化,其实就是高雅艺术的发源地”的感慨。对此,我认为在葵园筹建叶辛文学馆,已经水到渠成。
而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向叶辛老师提出并确认在书院镇葵园农庄筹建叶辛文学馆的构想,是在2014年10月15日,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之时。叶辛老师作为当代知青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身份,参加了这次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的座谈会。叶辛老师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同样有知青经历的习总书记的高度关注。此后,我与叶辛进行了长达20余分钟的交谈,在葵园建叶辛文学馆的设想也就此敲定。
充满文化内涵的书院镇和洋溢着乡愁文化的葵园,筹建考虑已久的叶辛文学馆,就这样越加成熟起来了。事实也正是这样,当我正式向叶辛提出在书院镇筹建叶辛文学馆建议时,立即得到了他的当面应允,并且亲自签名确认筹建叶辛文学馆的认定书。自此,叶辛文学馆筹建的工作,正式启动。
在形成筹建叶辛文学馆的设想后,我翻阅和重读了叶辛的几本主要作品。最后确定了布展的主题后,我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一气呵成了有5000多字的《叶辛文学馆布展大纲草案》,并亲手交给叶辛老师,请他进行修改和调整。当叶辛老师拿到那份图文并茂、内容详实的布展大纲时,顿时笑容满面。他在仔细看了后高兴地说:能够将他的创作生涯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示,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岁月流逝,自己以前的文字图片流失很多,你能够较为详尽地收集整理成展本,真的不容易。他还说,这个叶辛文学馆布展大纲的形成,说明社会肯定了他的创作成果,读者认同了他的付出。与此同时,叶辛对前言部分的文字和简历进行了一些修改,而对我写的后记也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后记文字简明扼要,语句优美生动,看得出是花费巧妙构思写出来的,而且是知我之人才能够写出的。他对后记一个字也没有改动。事实也证明,这个后记成为到叶辛文学馆参观的人们拍照和停留时间最长的亮点之一。也是让我最欣慰之处。
春天,让我心醉,也让我疲惫。然而叶辛文学馆用文学留住乡愁,我又感到无比的欣慰。历史终将要记录下叶辛文学馆“用文学留住乡愁”的真迹。我在其中的作用虽是关键,但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只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当然,在顺流而下的瞬间,也会溅起一些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