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绿野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崇明岛上远逝的农耕器具之二
~~~——崇明岛上远逝的农耕器具之二
~~~——崇明岛上远逝的农耕器具之二
~~~——崇明岛上远逝的农耕器具之二
~~~——崇明岛上远逝的农耕器具之二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床
——崇明岛上远逝的农耕器具之二
  □柴焘熊

  看到“床”字时,你千万别以为稻床它和睡觉有什么搭界,有什么关联。

  稻床只是旧时农村用来脱粒水稻和麦子的一种器材。它是长方形的一个矮木架,上面空着的框架中部有点微微隆起,中间由一细木棍支撑,然后再在上面安上一根根小竹竿,并连接两边的框架。小竹竿的间隔约二三寸。脱粒时,就把它置放在宽阔的场地上。劳作的人们拿着一把把早已割好的稻或麦,使劲在上面摔掼。噼啪噼啪,一下一下,那穗头上成熟的稻子、麦子,便被击打在小竹竿上时掉落下来,和柴草的碎屑堆在稻床下面,农户们再把它从下面一一扒出来风飏干静。农户把这样的脱粒称作为“掼稻”、“掼麦”。那年月,为了赶脱粒稻麦的进度,大人们常常把十一二岁的孩子也叫来,参与那噼啪噼啪的掼打。“噼噼啪,噼噼啪,童养媳妇来掼麦;惯得快,婆婆夸;掼得慢,婆婆骂;当心回家不能吃粑粑”,当年还有这样的在稻床上“掼麦”童谣流传。“掼稻”犹可,“掼麦”时可要遭罪。那断了的麦芒有时会钻入人的脖颈内衣服里刺人,很不好受。

  别看稻床原始,别以为稻床简陋,没有脱粒机械的年代里,它和连枷、石臼、磨砻一起,是农村里主要的脱粒工具,更何况,它的脱粒速度远比连枷等来得快,所以比较受农户的器重。说老实话,要备得上稻床,起码是富裕中农以上的人家,因此它在农民心目中,和耕牛一样,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大多数的农户,因为没有稻床,要脱粒时只能搁上一块门板在上面摔打。只是那掼脱粒下来的麦子稻谷,无法掉落下去,只能聚在上面,要时不时地靠人掸落。如果向人家借一张稻床来脱粒,得说上许多好话,或替人帮工相抵才行。

  后来,农业集体化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有了依靠人力、脱粒机,稻床的地位才有所降低。人们只需要在脱粒时用两个人不停地踩动踏板,使带着铁刺的滚轴转动就可。再后来,有了依靠电力来驱动的电动脱粒机,只需手拿稻子或麦子放在飞转的轮上即可,根本不用脚踩。效率极高的纹管机出现后,稻床就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那纹管机,其脱粒容量之大,速度之快,实在惊人。记得那时的生产队,整个收稻、收麦时的脱粒任务,纹管机往往只用一天多就可全部解决。稻床因为它体积比较大,不要说是平放在什么地方,就是把它竖起来安放,也要占上好大部位。原先生产队的仓库大都比较小,平时除了种子、饲料外,什么化肥农具,什么帘子花袋,堆得满满当当的,根本容不下稻床。于是这废弃的稻床只能放在社场上日晒夜露。久而久之,大都成了人们填充灶膛的柴火。

  于今要是有人在乡间某个角落能看到它的话,肯定都已成了缺这少那、快要散架的物件。现在的70后、80后乃至90后,即使见了,也只是目睹其容不知其名。

  呜呼,这当年农家脱粒时的宝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人物面孔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科普
   第B08版:绿野副刊
闲话农业谚语
稻床
衡山路(外二首)
顺其自然
夏天儿歌
东方城乡报绿野副刊B08稻床 2016-05-20 2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