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谚语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天时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虽寥寥几字,却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可谓道理深刻。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实践,又指导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不但在气象科学不发达的过去,对促进农业生产丰产丰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科学种田较普及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难怪农民伯伯十分在意它,乃至铭心不忘。现就嘉定江桥、南翔、马陆一方,对水稻从种到收的谚语与读者共享。亦望对外地来沪新农民有所帮助。
“种到老学到老,不要忘记河泥稻”:即种稻的最好基肥是草河泥,亦就是农家自造的塘草泥。
昔日一到清明,乃至一开春,村村宅宅就开始为种水稻自造塘草泥,一清早只只浜里都是罱泥船,田野里到处是割青草的人。
“三莳三送,稻要天种”:即夏至入莳后,种稻不要担心缺水,此时节天雨连连,供种稻所需的水足足有余。“莳里种秧,根种根生,叶种叶生”:即莳里种秧是不会死的,乃至倒插秧亦能活!“人热得在转,稻在田里窜”:即天气越热,稻越在田里发棵分蘗。“大暑勿耥稻,一年收成少”:即大暑期间对稻要耘耥二三遍,把杂草耥光,把土松透,使稻旺盛生长,提高产量。“六月拔掉稗草,冬至多吃一饱”:即与稻相像的稗草小时稻稗难分,时至六月已易分辨。稗的生长能力远远强于水稻,它与稻争肥争空间十分厉害,对稻伤害极大。故要在六月里趁稗尚未发棵旺长时就拔掉,就可促使稻旺长而提高产量,到了冬至农家就能多吃饱一顿新大米饭。“多只蟛蜞坏棵稻”:即蟛蜞在稻田里到处打洞做窝,特别喜欢把窝做在一棵稻的根下,故整棵稻根不是被全部咬断就是被全部钻空,严重伤害稻的生长,乃至整棵稻枯死。所以一定要把在稻田里的蟛蜞消灭光。
“花要参差稻要齐”:即在给稻施肥时,除一定要均匀外,还要掌握因苗而异,促使稻长得划一齐整。
“秋里搁稻,秋后不倒”:即时至立秋要把稻田里的水放干,此谓“搁稻”。搁至稻田表层起裂,站得起人为度,稻田干裂后,稻根就会自然往土的深处窜使稻脚变得牢硬,稻抽穗后就不易倒伏,确保丰产丰收。
“处暑头上一粒谷”:即时值处暑,稻就要开始抽穗了。“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麦秀风来排,稻秀雨淋头”:即时至白露,日夜温差加大,夜露日蒸,正在抽穗的水稻,其根茎叶穗,浑身都需要充足的水,每个细胞都时刻在吸水吐气,无际的稻田看上去总是雾迷迷,水漫漫,到秋分,稻穗就秀齐了,此时稻田雾消气清,稻穗扬花,空气中充满了稻花的芳香。“麦熟要抢,稻熟要养”,“种来好,哪能及得养谷老”:即稻黄熟后不要像麦那样急着收割,要把谷养老。养老谷轧出来的米囫囵,烧饭胀性好,吃口亦好。“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即时至寒露稻已全部黄透,到了霜降,谷亦养老了,可全部收割进仓了。
上述种水稻的谚语如此丰富,其时序、时事如此严律、生动,操作性强,这与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以粮为主有密切的关系,亦充分印证了人们常说的“白饭好吃田难种”这句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