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领袖绒绣任务是宋庆龄肖像
1958年出生的唐明敏已经有了40年的绒绣经验,面对记者的惊讶,唐明敏笑道:“你们还在学校读书的年纪,我已经半工半读了。”原来,1972年,唐明敏进入红星绒绣厂工业中学学习,从此开始接触到绒绣,这一针一线的魅力吸引着这个年轻的女孩。三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厂并被分配到本厂艺术品车间从事绒绣艺术品的绣制,此后,她在长年累月的努力中不断成长。她犹记得,自己第一次绣人物是在28岁,绣客户订做的西德小孩,一炮打响,奠定了她绣制人物的基础。1996年,她第一次接手领袖人物的绒绣任务,绣的正是黑白的宋庆龄肖像;1997年,她第一次绣国家礼品《邓小平和布什再现》,又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在别人眼里一帆风顺的她,在1998年遇到了挫折,因遭遇同行嫉妒,她被调去商场当售货员。给她商场钥匙时,她不接,“我宁可在车间绣花也不去。”眼泪顺着面颊流下来。她当时的组长职位被撤掉,没有作品让她绣制。4年多,她没有任何创作,更没有参加评奖的机会。但她不肯低头,死死的坚守着一个绒绣人员最基本的能力——绣花。
从红星绒绣厂出去自己创办上海黎辉绒绣艺术品有限公司的包炎辉劝说唐明敏离开,但她犹豫着下不了决心。包炎辉没有勉强,但他给了她独立绣制作品的机会。白天,她继续在车间里上班——绣花,四周一片冷落,她的心压抑而沉重;晚上或其他业余时间,她扑在《老树傲风霜》、《西部风情》等作品的绣制上,透过一针一线感受那种无法从生命中割舍的对绒绣的爱,情感翻腾起伏。后来,《老树傲风霜》荣获2000年度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评选铜奖。这对她是莫大的安慰。“我还行,我没有掉队,”当时唐明敏如此安慰自己,但这个成绩红星厂是不认的,但她不在乎。
记者在工作室里看到了另一幅作品《西部风情》,这是一幅反映西部藏族风情的作品,作品中的劳动妇女和孩子淳朴善良、天真无邪;牦牛粗壮的躯体、憨憨的眼神、弯弯的犀角和蓬松的牛毛凸现出一种力度;肥美的土地层层叠叠被翻卷。整个画面色彩丰富。唐明敏运用了大量的拼色和接色技巧,并且在颜色的选用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如孩子的脚步和老牛的脚步在画面中很有动感,这种动感具体体现在孩子的双脚在泥土里跨步,老牛在走动时踢起的土和灰以及牛腿上飘动的毛。她告诉记者,一般这样的作品,需要用到上千种颜色的线,即使是其中红色的衣服,也需要根据光暗用上数量惊人的不同颜色线进行配色,而为了表现画面的细腻,每一根线需要至少分成4股来绣。2002年,《西部风情》绣制到一半时,她就决定辞职,投奔包经理处,红星厂的老职工们对她依依不舍,厂长也挽留她,她谢绝了,“既然已经跨出了这一步,就不会回头了。”
第一天到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上班,看到四周一片荒芜,工作条件也极其简陋,她没有介意,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路就要走到底。她看到的是事业的前景,这里会重新有她的舞台。《西部风情》的后半段成为堂堂正正在上班时间创作的作品,一番努力回报她的是,2005年,《西部风情》被认定为首届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
在绒绣的寂寞里慢慢传承
2004年6月,上海恒源祥集团和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始筹划绣制一个陈云的巨幅绒绣肖像,他们找到了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包经理把这个艰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交给了上海绒绣大师级原创设计工作室的领衔人唐明敏。伟人的长相人们都很熟悉,要做到形似神似颇有难度。唐明敏一方面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一方面也感到压力很大。11月8日,她和上海恒源祥集团相关人士一起走进北京中南海陈云家中。年逾八旬的陈云夫人于若木得知上海的艺术家要为陈云绣像,非常高兴。这一天,唐明敏带着绣花绷架,请陈云夫人主持“陈云绒绣像启绣仪式”。按计划,于老只要绣100针即可,由此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但她精神非常好,戴着老花眼镜,绣了120多针。绣了半个多小时。我想,每一针都代表着她的思念。”唐明敏感动之余,也下决心不能辜负这个任务。
从北京返回后,她马上动工。绒绣蓝本是1959年陈云在中南海勤政殿拍摄的一张照片。按常规,蓝本与绣品比例1:5,但这次却要放大13倍,即比平常人的头部大了五六倍。“我从衣服做起,做到头部时,我自己都惊住了,这么大的头绣起来相当不容易。”当时有30多年经验的她坦言难度不小。照片印刷颜色偏黄,电脑扫描打印后又偏红。因此她决定进行二次艺术加工。为了使绣像更细致,她提出将普通的7目网眼布改为10目网眼布,工作量也由此增加了一倍。那一段时间,她寝食不安,走在路上,坐在家中,想着的就是陈云头像。“我行不行?”她自问,然后回答自己:“我行的,一定行的。”当时恰好她被评为上海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的信息公布,她更是觉得压力很大。“大家都在看着你这个工艺美术大师,你不能有辱这个称誉。”她不断地提醒自己。
做到人物嘴巴时,她把绣像挂起来,让同事们看像不像,听到大家认可的声音,她心定了很多。一般五官和花白头发最难绣,五官中,又以绣眼睛难度最高。为了达到逼真效果,她将本来就很细的原羊毛绒线再分成三四股,用深青、黑、白三根线反复交错糅杂在一个网格中。并根据光线的变化,大胆运用7种颜色绒线渐变绣制瞳孔部分,以表现形、神、色细节的变化。花白头发要表现一丝一丝的感觉,如果按网眼的格式做很难做出来,它是一粒一粒的,像爬扶梯一样。她只好用通常的绒绣方法,像刻一样,达到一丝一丝的效果。没有双休、没有节假日,甚至晚上加班,2005年5月18日,唐明敏绣制的27.7万余针巨幅陈云绒绣肖像终于完工,比合同要求的时间提前两天。绒绣肖像很快运抵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参观者知道是绒线绣的,惊讶不已。唐明敏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如今,唐明敏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绒绣文化的一张名片,而手艺愈加精湛的她依旧保持着每天自己染线、自己分线的习惯,她坦言这也是考验每个绒绣手艺者的时候,“需要什么颜色我就染什么颜色,需要分几股我就分几股,每个绒绣工作者的眼光不同,这个方面别人还真的帮不上忙。”
在谈话中,她向记者提到,海派绒绣这个行业有些“寂寞”,青黄不接已经是突出的矛盾。她坦言,“成为一个优秀的绒绣大师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或许就像她一样,埋首在案头,一晃就是多年,“不仅需要耐得下心,前期还要经济基础跟上,这对年轻人而言不容易。”作为传承人,她非常渴望绒绣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不要让这些手艺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