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
思想认识要到位
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释放改革红利,有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相对于农民来说,收入短板是农村贫困的根源;相对于农业来说,产业短板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村就业结构调整、经营方式变革、生产要素优化的重要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劳动力有效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离开农业从事二、三产业,离开农业成为市民。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必将大大增加农产品的需求,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消费结构,带动农产品消费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提升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新型消费业态的发展,实现农村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的有效转变。
城镇化发展,为农民变市民提供了发展空间。一方面,农民进入城镇,为扩大农村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进入城镇,增加了农产品消费,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空间,进城农民享受城镇先进的交通、医疗、文化、信息等公共服务,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也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
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在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城镇化要重特色、求实效。紧扣地方农村经济和农业资源的特点,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地方主体功能定位相结合,重点突出其产业的、功能的、生态的、文化的特色,使小城镇成为就业的、舒适的、配套的、方便的立业安居之地。
推进城镇化要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让土地承包权所有者离开土地,进入城镇从事新业态、新产业,让农民有序、平稳离开土地。
推进城镇化要与农业产业化同步考量。要充分利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消费、金融、劳动力三要素的相对集中,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由市场决定生产,由消费引领供给,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增加农民就业、创业空间。
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创新农业新业态。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农民变市民后消费需求的变化,发挥区位、历史、人文、风土、特色、植被、山林等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创新消费业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度假、观光健身、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消费市场,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创新制度设计。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保障农村人口有效流转的基础要打牢、夯实,确保改革深入发展有效。
加强政府引导
编制好地方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城镇化规划要力求务实、科学,既要立足眼前,更要放眼未来,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地方优势,打造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生态健康的现代化农村城镇,体现绿色消费、从简消费、生态新型的生态型消费,展现多样化、柔性化、特色化、简约化,彰显特色接地气。
加强宣传教育。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空中楼阁。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进城。要广泛争取社会重视和部门支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做好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贴近实际,做好服务,给市场添活力,给企业添动力,给社会增加创造力。
抓好基础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扩张,交通、卫生、医疗、环保、安全、文化、健身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城镇基础建设,提高城市保障水平,改善和提高进城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