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在一部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就急不可耐地走进电影院了,但《老炮儿》除外。
走进影院的第一时间多少还是有一点失望,因为空间里弥漫着的爆米花奶茶香告诉我似乎它的观影群体与一部美国动作大片也没啥区别,年轻的情侣、刚工作的白领、有点文艺气息的大学生,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是冲着当红小生李易峰甚至是电影里只露脸了一秒种的TFboys来的,有点为冯小刚和许晴不值。
当然我也不是冲冯许两人而来,而是因为它所讲述的故事和情怀深深地打动了像我这样对“过去的生活”充满着美好回忆的中年人。40多岁,在北京胡同或上海弄堂里长大的男人,都曾经就是或者曾经梦想过成为“六爷”那样的人,他们文化不高却有几个生死与共的兄弟,他们长相一般甚至偏丑却也有一两个死心塌地的女人,他们生活在自己的“规矩”里,“六爷”就是他们的代言人,冯小刚就是“老炮儿”。
这几乎就是一部北京的方言电影,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看完后毫无隔阂感,一句“宣武区早没了,已经划入西城了”对于我们来说就如同“卢湾和南市区早没了”一样的惆怅。城市生活环境的快速改变让有的人很努力地想跟上,但也有人选择近乎偏执地坚守,坚守着根植于熟人社会的江湖规矩,道义人情。现代社会本质上是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过程,“老炮们”的阵痛在所难免,但那些“老理儿”从冯小刚口中说出时,总能让人心头一暖。
我一直觉得把“金马奖影帝”颁给冯小刚并不是对他个人演技的褒奖,而是对一批电影人的致敬,他们在这个很多人把电影真的做成了“爆米花真人秀、连续剧精编合集”的时代依旧坚守着最初的梦想,就是让电影成为抒发情怀的方式,让我们从电影中找到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当你的本事配得上你的情怀,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仰望星空,从容不迫地与岁月相处。”用最近在微信上爆红的这段文字来形容冯小刚颇为贴切,他是一个“本事配得上情怀”的人。
冯小刚凭借《老炮儿》拿到金马奖影帝后曾经感言:“没有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最坏的时代,今天和过去都一样。”但失落的情感如何安放,传统的规则怎样存在仍然考验着现代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