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5℃,低于5℃或高于30℃难于发芽。在日平均气温8℃~20℃范围内,生长发育的进程随温度的上升而加速生长,气温低于8℃以下生长缓慢,3℃以下地上部停止生长,-10℃~-5℃时叶片开始受冻害,如果冬前能长出2~3个分枝的壮苗,抗冻能力增强,可以忍受短暂低温。开春后,平均气温6℃~8℃时以上时恢复生长,日平均气温13℃~18℃生长最快。紫云英在轻松、肥沃、湿润的壤质土中生长较好,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是5.5—7.5,耐盐性差,不宜在盐碱地种植。对养分的需求以磷、钾肥较为明显,尤其对磷的吸收能力最强。其主要栽培措施:
播前种子处理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提高种子发芽率,使紫云英出苗整齐粗壮,为高产奠定基础。
晒种:播前选择晴好天气晒种5~6小时,可增强种子内酶的活性,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势,晒种时要薄摊、匀摊、勤翻,做到晒种程度一致。
擦种:按每10公斤种子掺1.5~2公斤细砂,装入编织袋内用力揉擦,擦破种皮上的蜡质,可提高种子吸水速度,加速发芽。
浸种:播前用清水浸种18~20小时,有利于种子吸足水分,提高发芽势。
拌种:根瘤菌拌种是提高紫云英生物产量十分有效的途径,特别是紫云英新种地区,接菌是确保栽培成功的一项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匀播效果,浸种结束后或根瘤菌接种后的紫云英种子可用适量过磷酸钙或细干土、草木灰匀拌后播种。
适时精细播种
种植方式:为了抓住农时季节,争得早苗,根据紫云英生物学特性,一般采用稻田套播的种植方式。
适时早播:紫云英在适期范围内争取早播,能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根据崇明县前茬实际成熟情况,结合紫云英发芽需要的适宜温度,要求紫云英套播期在10月中旬,播种过早,稻肥共生期过长,幼苗瘦弱,经不起踩踏,基本苗不足;播种过迟,则易受冻害,越冬苗不足,因此根据水稻的成熟情况,紫云英应掌握与水稻共生期在15天左右,保证紫云英冬前达到3—4个分枝,能安全越冬。
适量播种:紫云英每亩用种量一般为2.5-3公斤,播种方式为撒播,要求分畦定量播种,落籽均匀。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处理残茬:水稻收割后及时处理残茬,残茬处理方法有二种:①全量出茬。②适量还田。即水稻收割时适当提升收割高度,留茬15-20厘米,同时轧断打碎稻草,后人工均匀拨散、薄层覆盖,起到抗旱防冻效果,严禁局部残茬厚盖,防止残茬压苗损苗及高脚苗、瘦弱苗形成。
水分管理:紫云英耐湿性较强,但不耐涝渍,更忌田间积水。因此播种时水稻田应保持地面湿润,出苗后忌积水,防止烂芽缺苗;收获时严防烂田割稻(割前搁硬田板),防止小苗被压陷泥而死亡;前茬收割、残茬处理后要及时开好三级沟系(竖沟、横沟、围沟)并确保沟沟相通,以免烂根死苗;越冬期和开春后还应做好沟系清理工作,做到雨停田面不积水,雨后沟中无明水。另外播种后,如遇连续干旱,应及时进行沟灌抗旱,待表土渗透湿润后,立即排除积水,以适应紫云英的生长要求。
适量施肥:适量施用肥料,尤其是适量施用过磷酸钙,可以达到以小肥养大肥的目的。因此水稻收割后要求亩施过磷酸钙25公斤,可提高单株根瘤的固氮活性酶,起到“以磷增氮”的效果,促进早出苗、早分枝和提高抗寒能力。以后视苗情长势,可适当补施一些农家肥料。
适当除草:紫云英田苗期通常杂草为害较重,影响紫云英扎根和对养分的吸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紫云英田的除草工作。一般在水稻出茬后,待紫云英幼苗老健时,亩用10.8%的高效盖草能30毫升加水50公斤均匀喷雾。
适时适量翻压
从鲜草产量和总养分含量考虑,一般紫云英翻压适期在盛花后5天左右,距水稻播栽15~20天。绿肥在腐解过程中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过多会导致水稻中毒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紫云英翻压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应控制在每亩1500-2000公斤左右较为合理。
紫云英翻压应结合耕翻进行,尽量做到深耕、深埋并及时灌水,促进鲜草腐解。
丛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