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开发临港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临港地区自2003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十多年来,临港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2014年底,累计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0亿元,引进项目300多个。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双特”政策效应显现和自贸区管委会南迁、浦东“南下”战略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临港发展进入新的上升期,全年引进内资注册资本超过600亿元,新增内资企业超过9000家,分别是去年同期的6倍和2倍。
□记者 康晓芳
据介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临港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格局和城市功能框架,地区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增强。未来几年,将结合临港功能拓展的需要,积极响应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创新驱动和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对临港的发展进行战略升级和功能优化。目前,临港的总体战略正在优化完善中。
科技创新是临港发展的灵魂
作为一个“平地兴产、滩涂建城”的特殊区域,临港的发展始终坚持走内生驱动的发展道路,挖掘临港自身的内生驱动力。而这个内生驱动力就是科技创新,通过资源整合塑造新主体、机制创新释放新活力,来带动临港地区加速崛起。
为此,临港统筹考虑了区域功能、产业定位、空间形态等相关要素,提出了要打造3.2平方公里创新城、2.5平方公里创业带以及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一城一带一中心”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的发展设想。通过这“一城一带一中心”的产业运作实现创新要素和智慧资源的加速集聚,把临港地区建设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目前,临港已经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概念方案,今年将重点聚焦3.2平方公里创新城建设,年内完成资源整合、体制构架等相关工作,并同步赴美、德进行招商,引进一批重点项目、高新团队和专业人才,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链,力争用2-3年的时间把创新城将打造成为高端智力要素集聚区、创新创业活跃区和科技中介服务集聚区。
高端产业是临港发展的核心
临港地区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之一,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发展高端产业,代表上海增强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影响力和话语权。
经过前12年的发展,临港地区已经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批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重大突破。当前全球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工业4.0”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对于上海产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杨雄市长一再强调“上海不能走其他国际大都市走过的产业空心化老路,要发展与服务、研发整体结合的具备世界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因此,临港地区必须首先在高端产业集聚、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主动承担责任、走在前列。
为此,临港将主动对标“工业4.0”时代发展新要求,规划建设德国工业4.0示范产业园、IC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专业园区,推动高端产业加快集聚;临港将更加重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育发展,力争在工业机器人、生物仿真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领域储备一批重大项目,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这一系列有效举措,更好地体现临港的功能和价值,使临港地区真正成为上海面向未来的重要发展引擎和战略新空间。
生态宜居是临港发展的精髓
据了解,按照市区两级对临港地区发展的定位要求,未来临港将围绕低碳、智慧、宜居、可持续的总体目标,打造一座独立运转、独具特色的未来之城。为此,临港将积极培育城市业态,通过加强与自贸试验区对接,布局金融贸易、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都市旅游等城市业态,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活的城市新空间,使临港地区能够成为上海市民周末的高品质休闲旅游地;临港将加强人气集聚,通过优化对外交通、完善配套服务、培育城市文化,吸引新移民入住,构建生活居住和工作创业互融互通的创意生活城;临港将按照未来城市建设理念,规划建设“绿色交通示范区”、“低碳环保居住试验区”等示范社区,推动一批绿色节能照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临港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今年临港将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启动实施“亲滴水湖”行动,对滴水湖80米环湖景观带进行整体性设计和深度功能开发,实现湖、人、城的良性互动。二是筹建低碳经济示范区,推动临港地区与西伦敦低碳实践区在低碳发展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低碳姐妹园区。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临港将按照节点要求做好各项前期工作。
据了解,临港地区未来的发展关键就是要做到六个字,那就是“创新、高端、宜居”。临港将带着12年深耕积淀之潜能,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大势大局,加快推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