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一号课题”
——要琢磨透、想清楚、搞明白
元旦过后第一个工作日,宝山区委就组织相关领导到基层开展创新社会治理调研。三个月后,3月17日,《宝山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实施意见》50条及“6+1”配套文件(简称“1+6+1”)经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印制下发。与此同时,宝山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推进大会召开,3个街道党工委及区党建服务中心揭牌,由此拉开了该区落实市委“一号课题”从制定实施文件到全面贯彻落实的序幕。
落实市委“一号课题”,绘好“作战图”,打好“放心战”,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工作班子目标和步骤清晰明确———学深悟透文件,全面摸清家底,科学顶层设计,统筹分步实施。
不是急着就文件贯彻文件,而是在强化领悟、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做好贯彻落实,尤其对一些市里文件较原则,基层实施要深化的内容,琢磨透,想清楚,搞明白,既不拖不等,又不急不躁。说白了,就是把市委“一号课题”的精神内涵“吃透嚼碎”,制定出一套符合宝山具体实际的实施方案。
3个多月的时间里,宝山区先后召开了50多个专题调研会,并分别举办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处级干部培训班,村居委书记骨干培训班,其中区委书记汪泓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就有10余个。《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区委又连续用5个半天时间召开5个座谈会,听取村居书记、分管领导、街镇书记、镇长(主任)、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全面听取意见,尤其注重听取律师等法律专家的意见,让《实施意见》体现法治精神,符合法治原则。
不是为贯彻而贯彻,是切实感受到地处城郊接合部地区、保障房基地大、人口导入多,大居镇、撤制镇、农业镇等镇域形态各异,创新社会治理既有挑战压力,更有探索空间,而顺应时代发展诞生的市委“一号课题”成果站在新的更高城市发展视野上,聚焦基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为宝山区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正如区委书记汪泓在该区落实市委“一号课题”培训班结业式上所言,“讲的白一点,就是因为我们深深感到基层基础工作在宝山全面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所谓基层工作责任大,任务重,事情多……所以必须悟透市委精神,把握本区实际,找准基层建设中的困难与瓶颈,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
根据自身实际,在制定“1+6+1”实施文件过程中,该区着力注重”六个聚焦”———即聚焦街道体制改革,做好“剥离”“强化”和“保障”三篇文章;聚焦“镇管社区”,推动强镇护权;聚焦村居自治建设,激发基层社区活力;聚焦基层队伍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能力;聚焦网格化综合管理,推动资源、管理和力量下沉;以及聚焦基层党建,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日前,本报记者就宝山如何落实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选取若干乡镇和案例进行了实地采访。
自治、共管、智能化管理
——“星星模式”的复制效应
本市城郊接合部有不少来沪人员集聚的村落,宝山区顾村镇星星村无疑是最典型的一个,这个占地面积1.88平方公里紧临顾村工业园区的村,因交通便利租金便宜成了来沪人员集聚的“宝地”,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比最高时达到1:7,社会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太乱了,谁也没有安全感。”谈起推行村宅社区化管理模式前的“乱象”,村支书秦国忠一脸愁苦,村里治安太差,村民晒洗的衣服、被子、过年用的腌腊制品常常一眨眼工夫就不见了。
“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星星村村委主任沈永发告诉记者,本地村民和外来人员间的摩擦不断,因为互不信任,双方都很“受伤”,“我人在村委会上班,心里总惴惴不安,就担心村里出事。”
违章搭建、私房出租、房屋租赁管理无序,无证经营随处可见,村容村貌脏乱不堪,当地村民苦不堪言。有数据显示,该镇曾经每年各类刑案高达100多起。
治安形势严峻、社会矛盾激化。于是,以自治、共管和智能化管理为特色的村宅社区化管理模式在探索中应运而生,而试点则被选择在治理难度最大、问题最集中的星星村。
探索以先进科技技术支撑下的智能管理为突破口,于是,该村的4个半自然宅被合并为“沈行社区”,并利用农村的天然河道和村间道路在进出社区的五个路口设置了五个岗亭,每个岗亭配置了车辆ETC系统和人员出入身份认证系统,配备了值班安保人员,社区内居民和来沪人员统一配备电子身份卡,持卡人经过门禁时无需出示,由门禁系统自动读取信息,无障碍通行,对没有电子身份卡的出入人员和车辆,由值班人员进行登记,做到出入有记录。
电子身份卡不同于普通门禁卡,卡内记录了每一个持卡人的基本信息,通过这张卡,可在社区监控室清楚查看社区实时人口量、进出人员头像,后台系统可以随时调看每个人的籍贯、居住地址及出入信息。外来人员办理,除了身份证外还需提供工作单位的推荐信,这一举措很好地将无证经营者与高危人群“挤”了出去。
这一依托科技技术支撑的社区管理系统,不仅解决了长期难以突破的人口基础信息录入难问题,同时破解了人口动静态相结合管理的难题,通过这一系统可随时掌握社区现有人口数和外来人口数(包括租赁房现有人口的动态信息),有效实施了区域人口的精细化管理。
自这一创新探索实施至今,星星村沈行社区不曾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治安好了,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老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原来以为管理紧了,房子难租了,现在反而从原来150元/间涨到了400元左右,租房人的素质也相对提高。”村民们对星星村的改变十分满意,“最关键的是,我们现在住在这里有安全感了。”
“周边生产队的村民见到沈行社区的改变,也十分羡慕,好几个生产队队长都来村委会,要求加入沈行社区。” 沈永发说,“下一步除了吸收其他生产队,我们也在考虑与工业园区合作,将村民的出租房统一租给他们做员工宿舍,以便更好地管理。”
在强调智能管理的同时,“星星模式”的另一亮点在于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社区自治共管,由11名成员组成的村宅社区管理工作委员会,本地村民7人,来沪人员4人,在村党支部的指导和引领下,社区管工委在社区管理中自治和监督作用不断凸显,如社区场所管理、出入车辆管理、社区车辆停放、社区房屋租赁等各项规范制度和方案均由社区委专题讨论决定。
作为“城中村”创新管理的一种成功探索,“星星模式”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复制和推广效应。宝山区委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城中村”、“空壳村”和“空心村”综合治理的创新探索,重点推进“三违”整治与环境治理。对于宝山辖区内的107个行政村,将突出自治建设,完善村级治理架构,重点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设,推进三资管理,加强社会治理,规范村干部工作报酬。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宝山区和顾村镇的诸多“城中村”管理上得以“复制”和推广,一些乡镇和村还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创新,如月浦镇茂盛村的院落式管理,采用的管理模式来源于此,却又未止步于“一封了之”的形式,而是因地制宜地创新了邻里守望的自治模式。而顾村镇政府则把星星模式复制到了城市社区中,并辅以大联动、大联勤、大联防、大联合的科技加制度,延伸出了“智联城模型”,打造具有各小区资源特点的自治品牌,提高居民区的治理能力。
宝山区共有居委会358个。对于体量更大的居委会,宝山区在治理上主要做实“两个探索”:探索符合条件的居委会成员通过合法程序兼任业委会成员指导和监督业委会提供实现载体;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社区联席会议平台,建立健全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四位一体”沟通协调机制,对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由联席会议协商解决。
例如杨行镇的天馨花园,就通过“四位一体”沟通协调机制,解决了小区治理中出现的不少难题。在一次开通小区红林路小门,方便居民通往地铁站的事件中,不少业主提出反对,认为多一扇门多一道安全隐患。一时间对立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面对激化的矛盾,居民区党组织及时牵头,组织小区居委、业委、物业、民警以及业主代表召开听证会,探讨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处理办法。业委会按照程序召开幢召集人会议征询意见,意见中把资金的来源、门的样式、开关的时间、门禁卡的办理等细节进行详细说明,大家都觉得合法合规,最后由开发商出资,小门顺利开出来了,既方便了居民,也保障了安全,不再有业主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