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凌二小区,几乎没人不知道72岁的退休医生杨金凤。退休22年的她,不仅定期给居民讲授养生保健课,还免费给社区居民进行义诊。她家的电话成了小区居民的义诊热线,杨医生被大家称为身边的“家庭医生”。
小区里的“私人医生”
1993年杨金凤从当时的斜桥街道卫生站退休,她开始利用自己的医疗知识为周围的邻居免费看病。1995年她和邻居们一起搬迁到了浦东凌兆地区,当时凌兆地区没有就医点,老百姓看病打针很不方便。杨金凤主动担负起为病人义务看病打针的任务,她的小药箱里自备听诊器、血压器、常用药品和注射材料等,每次出诊她只收病人的基本注射材料费,其他一概免费,对于老年困难病人,她甚至一分不收自己贴钱。凌二小区里的老老少少,受到杨医生救治的人差不到占到小区总人口的一大半。
她还常常上门给附近小区的独居老人免费治病、打针,上浦路505弄有位89岁的林老太,一人独住,有严重的心脏病,杨医生经常上门给她听诊,定期帮她配药,每次接到林老太发病的求救电话,杨医生都会骑着自行车飞快赶到老太身边,能自己处理的立即采取措施,自己处理不了的,就快速送老太去杨思医院,一次次帮老太脱离病危困境。
86岁独居潘阿姨,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她把杨医生家的电话当作120急救电话,有次半夜潘阿姨突感心口难受,她艰难地拨通了杨医生家的电话,杨医生听到潘阿姨的状况不好,马上穿衣出门,赶到潘家,给潘阿姨服药后,送她到医院急诊,并一直陪在病人身边,直到病人情况稳定,杨医生才疲惫地离开。这样的事情对杨医生来说已记不清有多少人,多少回了,她早已成了凌兆地区远近闻名的全科医生,这一干,至今已有22个年头。
流动的健康咨询站
1996年小区成立了居委会,杨医生主动提出,每周三下午为居民义务测量血压,同时免费提供咨询服务。从此,每周三的下午居委会都会挤满人,有的来量血压,有的带着病历卡和检查报告来咨询用什么药,如何调养身体,她总是耐心地逐个解答。慢慢地,找她咨询的人越来越多,每周三下午两个小时根本就忙不过来,她干脆公开了自家的电话,让居民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
为了更好的解答居民疑难问题,她自费订阅多份医学报刊,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做成简报备用;长达几十年的从医生涯的积累中,她发现社区的老年人很多病都和心理因素有关,在日常出诊时她很注重心理干预和疏导;在量血压时,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提出治疗建议和保健养生知识,帮助大家缓解心情,调理身体。
虽然是“义务社区医生”,但杨金凤对每个人都很上心。在她脑子里,几乎为每个人都建了“病历”,谁患过脑梗、谁有胃病、谁肝脏不好、正在用什么药等,她都一清二楚。居委干部们说杨医生是个热心肠,她对小区十几个老人进行临终关怀,陪伴老人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她坚持参加志愿者公益服务,暑假期间她为青少年举办青春期讲座,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她为社区健康养生大讲堂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对居民进行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疾病预防的健康宣教,每月一堂课让居民们学到很多健康知识,她成了众多居民不用花钱的“保健医生”。
在杨金凤的心里,自己这个义务“家庭医生”当得很有劲头。她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虽退休而多年掌握的医术不能丢,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更是不能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