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各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土地流转新态势折射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重庆农区当前土地流转呈现新的态势,并折射出当前农村正在发生的三个变化:一是在土地利用上,随着规模经营使农业效益提升,大量撂荒地被重新复垦;二是在种地主体上,大量劳动力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农业雇工群体逐渐形成规模,并因其老龄化影响到农业效益;三是在农民收入结构上,不少农民不再种地,但农业收入不减反增,土地财产性收益增加。

  种地效益之变:

  从大量撂荒到重新复垦

  3月份已经进入春耕时节,重庆开县赵家街道开竹村种粮大户陈流江这段时间一直指挥着农机手,驾驶拖拉机,下地开荒犁田。“最高峰时,村里4000多亩耕地有超过一半撂了荒,田里长着碗口粗的树、半人高的草,躲到里面都能捉迷藏。撂荒土地短则三四年,长的已有10多年。”看着土地长期没人种,陈流江感觉很可惜,从2012年起他流转村里的1500多亩闲置土地规模种粮,自此打破了开竹村长期以来一家一户分散种地的格局。

  耕地从长期撂荒到重新复垦,靠的是种地效益之变。“农民不愿种地,原因有二,一是户均耕地少,一户两三亩,产粮两三千斤,只够口粮不够花销;二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老人有的想种地,身体却不行了。”陈流江说,大户种地有钱可赚,既靠规模出效益,又靠机械省成本:在农资购买环节,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能按批发价统一采购,比散户便宜10%以上;在种植环节,大量使用农机设备,比人力投入每亩节约150元左右;在销售环节,陈流江自己办起了大米加工厂,稻谷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还注册了品牌,比市场价高出15%左右。各种收入扣掉成本,平均每亩能赚200元左右。一年算下来,种地总收入能有30多万元。

  在重庆农区,不断涌现的农业大户,不但自己流转土地种粮,还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服务,使大量荒地得以复垦。云阳县路阳镇文武村农民何昌中流转310亩水田种植稻谷,还办起了农机合作社,为周边200多户农民的近千亩土地当起了“田保姆”。“以前村里30%多的土地都撂荒,年轻人嫌种地又累赚钱又少、老年人又干不动,土地不荒才是怪事。”何昌中说,合作社有农机设备20多台套,农民自己不用下田种地,只要和合作社签订代耕合同,付一定的劳务费用,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归仓,合作社提供“一条龙”服务。农民省钱又省力,都愿意把土地交出来代耕。

  规模农业有钱赚,大户们务农积极性很高。陈流江准备明年将土地流转规模从1500亩扩大到2500亩。在陈流江带动下,开竹村最近两年又出了3个种植大户,村里耕地流转率已超过60%。村委会主任张存彬说,只要土地流转有钱赚,收益稳定,多数农民还是支持的。

  务农主体之变:

  从一家一户自耕农到“大户+雇工”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少村社种地主体正在从原来的散户自耕农,变成“大户+雇工”,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收益更高的二、三产业,同时也有不少农民留在农村,成为大户的雇工,并因其老龄化的趋势,成为影响规模农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开县赵家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素平提供的一个数据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在街道转出土地的500多户农民中,已有1/3几乎完全脱离农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大多一年回来一次,或多年才回来一次。农民转出的土地,全部由30多个大户及其率领的雇工群体耕种。

  “大户+雇工”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荣昌县清江镇河中村种粮大户蓝云霞流转了500多亩地种植水稻、油菜。他说,在农忙时节,平均要雇佣三四十个农民种地,一年下来务农劳力要超过700个工时。现在农村劳力短缺,雇工不仅要在本村找,而且要到周边乡镇招工,用工最紧张时,甚至还要通过劳务经济人招聘。

  在重庆农区,比传统印象中“老人农业”更严重的是,65岁以上的高龄农民成为雇工,并成为当前农业劳力的重要来源,这是困扰农业发展、规模经营的现实难题。12月初,在南川区河图镇长坪村,30多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佝偻着背,在地里为猕猴桃施肥除草。重庆畔园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在长坪村流转了800多亩土地,雇佣的农民平均年龄65岁以上,年纪最大的已经81岁。

  “人上了年纪,身体难保不出问题。合作社30多个雇工中,患有高血压的就有七八个。因为怕出事,我们还专门买来了血压计,定期量血压。”合作社理事长王伟说,现在农村劳动力紧张,老年人都不好找。只要到合作社务农的,我们都留下电话,有农活就找他们,几年下来,已累计存了600多个老年人电话。其实高龄农民一天下来农活也干不了多少,日工资在四五十元,合作社愿意出150元的工资招聘壮劳力,但还没一个人愿意来。

  收入结构之变:

  农民不务农,仍有农业收入

  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在农村规模经营中,客观上已经出现了“小地主、大佃农”的现象:一方面,转出土地的散户农民并不种地,也能获得土地租金收益,又能享受国家农业补贴,变身成为“小地主”。农民不再种地,仍有农业收入,土地财产性收益在增加。另一方面,规模转入土地的大户或家庭农场主,成为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大佃农”,他们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却无法获得农业补贴,同时,随着土地租金、物化投入成本逐渐提高,也在影响规模经营效益。

  土地流转牵涉到农村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土地产权关系,转入土地的大户不仅要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金,原本谁种粮谁得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也要“交还”给农户。

  云阳县路阳镇种粮大户何昌中算了一笔账:300多亩水田,平均每年流转费用近10万元,加上平均每亩110元左右的各类政府补贴,何昌中每年固定支付农民农业收入总计14万元左右。

  “以前多数农民种地,种粮、种菜一般都是自己吃,很难将收成折成现金。大户流转土地后,既能以实物计租,也能现金支付。只要经营管理得当,收入还比以前自己种地更可观。”开县临江镇65岁的种粮大户孙昌武,以自己10多年种地经验说,现在对农民而言,首先,要用一亩三分地要保障生存基本不可能,因此农民不愿种地;其次,土地只要能有效利用、规模流转,既有租金,补贴也不会断,未来还有升值潜力,因此农民土地不愿丢。李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专题报道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各地
   第B05版:解读
   第B06版: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重庆土地流转新态势折射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湖南常德14.5万亩土地 催生170个专业合作社
山东省抽查农民合作社 空壳合作社将被劝退
湖北建成千家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东方城乡报各地B04重庆土地流转新态势折射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2015-03-19 2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