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社区·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1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泥土的芬芳
  □戴仁毅

  我与张林生在同一个乡镇工作,认识他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他在乡镇广播站当编辑记者兼播音员,而我则在乡镇卫生院当医生。他是土生土长农民出身,种过田,又当过大队(村)会计,业余写一点新闻通讯稿给镇广播站或县人民广播电台,后来被调到镇广播站当了一名土记者。当时,我是毕业从城市到乡镇工作的,在单位里我白天给病人看病,晚上就写一些诗歌、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有时偶尔也写一点通讯报道送到镇广播站,这样就开始认识了张林生。后来,我参加了镇文化站的创作活动,写一点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上海说唱、表演唱、相声等作品,由文化站组织人员演出,而张林生常常也在其中,他除了会唱一口字正腔圆的锡剧,还不时写一点快板书进行演出,还充分发挥广播的作用(那时候家家都有一只有线广播喇叭),把演出的节目录音后,传递到家家户户。  

  张林生是勤劳而勤奋的,下班回家还要干一些农活,农民出身的他常称自己是个“泥腿子”,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他刻苦好学,当时在县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的林茂春就是他崇敬的老师之一,经常向他讨教。经过不断努力,他的许多通讯特写在县市获奖,有的文章还在全国征文中获奖。

  在与张林生交往的日子里,他不时也流露出对文学创作的向往,很羡慕一些作家能写出有真情实感,也很优美的散文作品,于是,我对他说,你有乡村生活的体验,还有创作的激情,完全可以写出散文作品的。十二年前,他拿来一篇文章,让我提一点意见,文章写的是他童年时第一次拍照的情景。对于城里人来说,拍个照也是寻常不过的事,然而,对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民来说,也并非容易……文章写得有真情实感,且有声有色,心理描写也很生动。于是,我就对他说,这篇文章很有修改基础,只要在文字结构上改动一下就可以了。经过修改,他的第一篇散文《岁月留影》就发表在《东方城乡报》的“绿野”副刊上。从此,张林生创作散文的热情一发不可收。几年下来,竟有数百篇之多。  

  打开《殷红的野赤豆》,迎面扑来一股乡土气息,读后方知乡村生活也是这样丰富多彩。在《夏日三钓》这篇散文里,我读到了乡村孩子的童趣,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天生活,通过钓牛鱼、川条鱼、河鳗的不同情景,生动有趣地描绘了鱼的习性以及如何教鱼儿上钩的妙计方法,令人不禁羡慕起他童年乡村的丰富生活来。然而,且慢。这不过是乡村生活的一朵浪花而已。乡村生活毕竟是艰苦的,在《难忘豆趣》、《半碗山芋粥》、《贫家出孝女》等几篇回忆作品里,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乡村生活的缩影,那时候农民常食不果腹,饥饿缠身。作者在《难忘豆趣》的开头就这样写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家常常是三餐稀饭加点野菜方能填饱肚皮。在我的记忆里,即使逢年过节,爸爸妈妈上镇回家捎给我的也只是些“麻条糕”、“老窝菱”、“麻酥糖”、“长生果”等。为了吃到脚炉里爆的枯蚕豆,弟妹围着脚炉七手八脚抢着吃,“一不小心常弄得小嘴巴烫伤,手指头烫出了水泡。”《难忘豆趣》还写了炒“蒲鞋豆”的一些趣事,很有乡村生活气息。在《半碗山芋粥》里,我们可以看到乡村虽然贫苦,但人性之美依旧闪光。富有同情心的农民在自己极端贫困饥饿的时候,还乐于帮助更困苦的陌生人。这些作品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人性的真善美还表现在他的《贫家出孝女》一文,母亲对长辈的孝顺,如何悉心照料病重的奶奶,童年的他都看在眼里。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都说“百善孝为先”,在这篇散文里也可以找到诠释。集子里几篇回忆母亲的散文也可足以看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与孝心,如《妈妈心中的太阳花》、《金银花藤茶》、《清明节扫墓》这几篇散文里,作者以细腻的笔墨,真挚的情感描绘了母亲生前的生活情景和音容笑貌,写出了对母亲的怀念。“细节决定成败”,写散文也是如此。在《妈妈心中的太阳花》里,通过妈妈喜欢太阳花的描写,也写出了作者从不知道妈妈为什么喜欢太阳花到知道的过程,从而使作品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作者这样写道:“曾记得一天中午,我跟着妈妈走近她心爱的太阳花。妈妈用手指了指太阳花风趣地对我说:这太阳花好比伲老百姓,黑夜里她不会开放;而太阳好似共产党,只要太阳一出来,那太阳花就全开了……”等了等,妈妈又慎重地对我说:“林生啊,世世代代来,咱们农民的生活如今是最最开心不过的了。你千万别忘了,咱家翻身靠的是共产党的福啊!”妈妈如此深情的一番话,真让我感动,细细想来,这不就是妈妈为何酷爱太阳花的个中原因吗?散文中人物的心理刻画,有助于丰富了人物的描写,也渲染了文章的主题。这些回忆散文大多写的有血有肉,且流露了真挚的情感,这也是张林生散文的可贵之处。  

  散文的题材很宽,大千世界,色彩缤纷,都可以作为选题,关键是如何写好,也并非易事。张林生的散文大多数写的是乡村题材,写的是亲身经历过的琐事,写的是他熟悉的事和在一起生活过的人,因而贴近生活,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是他散文的特点。当然,作者也尝试写过一些游记散文等,相比之下,在描绘表达的内涵新意方面还显不足,缺少一定的个性特色。 

  在这本散文集里,作者通过乡村生活的回顾与描写,也无形中揭示了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如《冰封淀山湖》、《那夏夜那蛙声》等散文,写到了淀山湖的昨天以及乡野的蛙鸣,提醒人们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要树立“天人合一”的境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散文虽然缺少一定的视野广度和思想深度,但毕竟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情流露。我期待作者有更好的作品面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公告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广告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专版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禁毒
   第B08版:社区·副刊
泥土的芬芳
永别了的田野
水墨清韵
东方城乡报社区·副刊B08泥土的芬芳 2015-01-16 2 2015年01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