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国际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度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和人口的印度,这种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对印度极其重要,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印度历届政府都相当注重粮食的发展,绿色革命的成功使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略有出口。

  ●粮食生产安全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产量的变动对国际市场和粮食安全有着与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的影响。当前,印度正处在向更深层次的工业化过渡和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促进和推动工业化的进程,有限的外汇根本无力大量用于食品的进口,粮食的来源主要是靠本国的生产,所以,生产系统的压力大、安全要求高。

  粮食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是播种面积和单产的乘积,而播种面积与耕地资源、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复种指数密切相关,单产与化肥投入、灌溉等有关。除了这些资源类因素之外,还有制度、技术、组织和价格、农民种粮积极性等因素有关。60年代中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粮食产量迅速下降,为解决粮食短缺,印度1965年进口粮食740万吨,1966年印度进口粮食创历史纪录达到1030万吨,

  1967年仍然进口870万吨。为克服粮食危机,1966年在世界银行和美国的帮助下,印度政府开始采取新的农业政策也就是后来为印度政府所称道的“绿色革命”,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及北方邦西部等地区,推广高产品种,增施化肥,扩大灌溉,加强植保,提高机械化层度,从而增加了粮食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足并略有出口并保持至今。

  ●粮食供给安全

  粮食供给安全反映社会粮食的供求状况,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由此,供给安全一直是印度政府追求的目标,为了保证供给安全,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20世纪50年代,印度在独立前的粮食定额分配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共粮食分配系统。该系统是作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力争粮食自足的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立起来的,其目的是保证生产者在出售其产品时能获得政府的补贴,而消费者尤其是贫困居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以其能接受的价格购得必需的粮食。

  1965年1月1日,印度成立了农产品价格委员会,这个委员在对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向政府提出实行合理收购的价格建议。每逢播种季节前夕,印度粮食公司就宣布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收获后,政府保证以不低于最初公布的价格收购所有上市的粮食。

  这样,就对印度的粮食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粮食储备和粮食收购的需要,印度国会于1956年通过了《农产品开发和仓库公司法》,次年成立了中央仓库公司。1965年成立的印度粮食公司在各地也拥有自己的仓储设施。印度大部分储备设施规模较小和较低的质量结构,由于缺乏维护当前6800个国有批发市场或曼地的仓库大部分被过渡充塞和迅速恶化。在旁遮普邦,主要的粮食生产者,官方估计在曼地损失率多达3.4%,所以印度政府亟待解决粮食储备过程中的损失问题。

  印度粮食产区比较集中,粮食收购后要运往各地的储备仓库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配,尤其是遇到粮食歉收和饥荒的年份,这就要求建立现代化的粮农物流体系。按亚洲标准,印度铁路长度居世界前列,但在边远偏僻的农村至今仍没有铁路和公路相通。海运的便利条件也没有充分的利用。虽然印度政府一直重视交通业的发展,但运输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粮食消费安全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了消费,消费影响生产。粮食消费安全意味着人们消费需求程度最大的满足和所有人都有一份能够保证自己营养需要的粮食。这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吻合状况;二是消费方式与方法的科学化;三是消费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阶段及人群中的满足程度,核心是消除贫困,保障低收入阶层对粮食的购买力。

  从粮食消费安全中的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相吻合看,随着粮食供给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粮食品种结构不平衡的情况日渐突出。印度的大米产量1999-2000年度是1950-1951年度的4.35倍,同期,小麦和豆类的分别是11.7倍和1.6倍,南方居民对稻米的需求一直很旺盛,小麦则有供大于求的趋势。因绿色革命只注重粮食产量,忽视了对质量的要求,一些高收入阶层对高质量粮食的要求偏紧,往往需要进口才能满足需求。由于气候和宗教的原因,印度人食素者多,食荤者少。因为大多数印度人以素食为主,他们的蛋白质主要从豆类中获得,特别是印度的中下阶层,绿色革命很少涉及到豆类,从1950-1951到1999-2000年豆类只增长1.6倍左右,从1951年到2000年,人口由3.63亿增长到10.14亿,由于豆类的增长有限,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均每天豆类消费1999-2000比1950-1951年度几乎减少一半,豆类的生产一直是供不应求。

  从消费方式和方法看,人们为了获得营养和能量,可以采取直接消费粮食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消费动物性食品而间接消费粮食的方式。为了保障食物供给,印度在“绿色革命”后,又发起了“白色革命”(奶牛产业),开展“牛奶成河”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牛奶生产国”。印度的牛奶产量从1950-1951年度的1700万吨增加到1999-2000年度的9100万吨,增加了4.35倍,同期,日人均消费量从124克增加到232克,增加了0.87倍。印度水果和蔬菜非常丰富,2004-2005年度印度的蔬菜和水果产量分别是90.0和4750万吨,但因印度的冷藏、加工技术落后和运输瓶颈的限制,其利用率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整体上看,印度饮食科学化正在提高。

  考察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及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粮食消费的满足程度,我们通常采用贫困化这个指标,对于贫困线的确定,印度政府有自己的标准,按1979-1980年度物价折算,农村为76卢比,城市为88卢比;或者以摄入的卡路里标准计算,农村每人每天摄入2400大卡,城市为2100大卡,要维持这种最低生活标准农村家庭需要6400卢比/年,城市家庭需要7300卢比/年。

  印度政府多年来始终把消除和减轻贫困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印度贫困发生率有了大幅的下降,由1973-1974年度的54.9%下降到1999-2000年度26.1%。减轻和消除贫困依然是印度政府面临艰巨任务,一方面,要继续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粮食消费增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证贫困人口迅速解决食物消费不足的温饱问题。

  ●粮食安全评价

  印度的粮食安全应该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当前粮食安全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在未来印度粮食安全问题任重道远。因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也就是说粮食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波动,有些年份波动相当大,但近年来平均1.7%的粮食增长率已经低于1.9%的人口增长率,印度人口每年以1700万的数量递增,2020年可能突破15亿,粮食需求量将由目前的2亿吨增加到3亿吨,而可耕地面积将由目前的1.7亿公顷减少到1亿公顷,农业收成的好坏跟水资源有密切的联系,季风不定期的来临往往给农业带来或涝或旱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农业进行灌溉。在2004年大选期间,瓦杰帕伊总理正式提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口号,并表示新政府将着手推行这一农业发展战略。印度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将涉及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目标是实现农业4%的增长速度,在2010年前使农民收入翻番,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民贫困问题。

  印度粮食的收储系统财政补贴压力大、包袱重。印度从独立初期就开始在大部分城镇地区实行平价分配粮食的政策。1950年粮食收购委员会建议,政府应该按照规定的价格收购粮食,并进行定额分配。1965年印度成立了农产品价格委员会,以最低支持价格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具体实施有半官方性质的印度粮食公司执行,印度的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给印度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印度粮食补贴几乎占了GDP的1%。印度政府一直想摆脱这种困境,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政策制度,这样,一旦国家财政经济出现困难,严重影响着粮食安全。

  世界人口增长快,粮食增长慢,安全系数降低。使印度利用国际贸易来保证国内粮食安全的难度加大。日本经济学家岸根卓郎认为:“粮食问题,根据将粮食看作生命资源还是经济资源的认识不同,其解决办法是截然不同的。”若把粮食看作是生命资源,就要立足国内生产,就会选择国内保护;若把粮食看着是经济资源,就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但是一旦发生粮食短缺,就会从经济资源转向生命资源,所以利用国际粮食贸易来满足国内需要存在很大的风险。

  贫困攻坚难度大,要彻底消除贫困人口的存在难度更大,由于贫困人口首先面临的是食物保障问题,因此贫困发生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印度政府自70年代开始实施针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措施如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全国农村就业项目等,同时印度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扶贫,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总体上看印度的扶贫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扶贫项目设计不当、资金大量流失、缺乏就业等,非政府组织由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在印度整个扶贫过工作大局中只是杯水车薪,发挥的作用有限。印度要最在短期内摆脱贫困是不可能的,这也将是印度未来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生产安全是基础,是实现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的保障和前提,生产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粮食保证就会更加充足。供给安全是连接生产安全和消费安全的纽带,良好的道路基础设施,适度仓储规模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水平,国家财政资金的及时和足额的支持,是建立现代化粮农物流体系保证。消费安全的中心环节是消除贫困,提高下层人民的收入水平,获取足够营养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此,政府要把粮食生产一直放在首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此消彼涨的关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稍有疏忽就会出现经济作物挤占粮食作物的情况,近年印度粮食库存几近告罄,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从生产着手,在粮食生产持发展的基础上,稳定供给和保障消费来实现粮食安全。中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报道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印度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猪肉出口总量下降
恢复从爱尔兰进口肉制品
葡萄酒产量下滑
拟于2016年起全面禁止拖网捕鱼
俄罗斯最大肉鸡农场建成 将保障俄禽肉供应
澳大利亚迎来采提鲍鱼季节
食品进口依赖严重
东方城乡报国际农业B08印度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014-11-11 2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